作者: 沈用大
人气:
日期: 2009/11/26
从福州到重庆的时间是在中午,从长沙来的,差不多也在这时,所以到机场出口处在同一块接待牌下,我与段乐三先生相遇了。都是参加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主办的“第三届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相遇就是朋友,在去学校的车中,我们开始交谈。我先问他主要研究什么,他回答我两个字:“汉俳。”这更引起我的兴趣。到学校报到后,我们就住进会议安排的桂园宾馆的同一个房间。这一天是报到时间,晚上我们就畅谈起汉俳来了。
据段先生介绍,汉俳系由赵朴初和林林两人于1980年5月30日创立,那天中日友好协会首次接待以大野林火先生为团长的日本俳人协会访华团,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即席吟诵了三首,时任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的林林也吟诵了两首。其中赵有一首云:
绿阴今雨来
山花枝接海花开
和风起汉俳
“汉俳”之名由此而来。段先生从那时即开始写作汉俳,2005年3月26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汉俳学会,林林为名誉会长,刘德有任会长,副会长有袁鹰、林岫、屠岸、纪鹏,段先生便是五位常务理事之一。这些年来,汉俳在国际上颇有影响,但在国内,还不很热,甚至很多人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他说他这次“是来鼓吹汉俳的”。
然后我们就汉俳的格式机制作了探讨。我发现段先生的观点,把门槛放得很低:只要十七言、分三行、按五七五句式排列,即可。我认为门槛低些,固然容易让人进来,但是光让人进来还不够。所以我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它的学理依据,二是它的归属。
关于它的学理依据,比较好解决。我想到我们的古典诗歌的典型形式是律诗,律诗的格式是五七言八句。那么汉俳的五七言是对它的继承,分三行即是对它的补充。因为律诗的八句是偶数,并且又被称为四联,是两两相对的。“近体诗”的另一种形式绝句,是律诗的一半,也是偶数。古人的审美观念,是崇尚完整、整齐,这在“近体诗”的形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古体诗”中有以一句和三句等奇数句子为段落的,但因其未成全诗而不明显。今人的审美观念已经发展,认识到残缺也可以产生美感,所以汉俳以它的“残缺美”,成为对崇尚完整、整齐的中国风格的补充。
比较难办的是它的归属,即它到底属于旧体诗词范畴还是属于新诗范畴?这里的关键是语言,即它用的是文言还是白话?例如上举赵朴初的那首就是用文言写成的,不过老诗人公木也写过汉俳:
恋人出嫁了
做新娘的不是我
该抽棵烟吧
用的是白话。显然,前者是把它当作旧体诗词来写,后者是把它当作新诗来写的。其实这个问题,我们的名誉会长林林也碰到了。在他翻译的《日本古典俳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的附录《试译俳句的体会》中说:“依我个人的看法,审察原俳句的风格,什么精神与体态,如用文言合适就用文言,如用白话合适就用白话……”说的虽然是日本俳句的翻译,而从它演化而来的汉俳的问题,与之完全相同。
不过林林的说法也使我们开了窍:也许汉俳不必属于旧体诗词范畴,也不必属于新诗范畴,它与民歌一样,是与旧体诗词、新诗并立的一种形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