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湖作爲中國大陸與香港來往的海關,已有很長時間。大陸變色初期很短時期,還可以自由進出,後來改爲能說廣東話的人士才被允許過香港。也許是“解放後”隨着大陸鞏固秩序的需要,羅湖關控制漸嚴。後來整個羅湖地區以及外圍不小範圍都成了邊防地區,一般人被嚴格限制進出。只對少量被允許出入境的人士可以通過羅湖進出香港。
香港與深圳之間,在羅湖有一條不寬的小河,深圳河相分。廣九鐵路靠一小鐵橋跨河而過,橋上有一條橫綫,在舊鐵橋時此綫特別令人矚目。因爲綫南是資本主義的香港,綫北是共產主義的中國。尤其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前,有人過此綫時前腳踏綫南,後腳踏綫北,特別要來個稍作停頓,以感受腳踏兩种制度的微妙感覺。因爲當年兩種制度互相為敵,涇渭分明,繁榮、落後反差極大,人們的這種心理也就可以理解了。
國家開放之初出入境人數漸多,回鄉過年、探親、輸送點東西的人也不斷增加。那時大陸物質比較缺乏,一般回響者大包小包塞滿衣著、食物。由於人流增加的速度比關口設施的增設快,那時香港還在英國人管治之下,兩地政府的溝通也沒現在快。於是有一段時間,大約三、四年,要過一次關真是一件苦事。必然消耗大量體力、時間。尤其大年三十,真有“逃難”“搶閘”的感覺。返回香港好一點,因爲不管如何已經兩手空空。
得風氣之先,想“趴頭”上大陸做生意的人,或者說好聼一點,想為大陸改革開放作點微薄貢獻的小港商也苦。他們需要來回次數較多,卻經常碰見大陸海關不知出現什麽故障,這就要“打蛇餅”苦苦一等幾個小時,經常是去咫尺之近的深圳比坐飛機去北京所花時間還長!
這種情況隨着兩地關口疏通措施的不斷改進而日益緩解,雖然人流還是不少。但一九八九年中,有那麽一小段幾個月時間,羅湖海關過客寥寥無幾。到了華界還能看見許多熱情洋溢的歡迎標語,原因是因爲香港人大部分膽子小,對大陸還沒有像現在那麽了解,對北京發生的事有點擔心。不過,那真是“益了”做生意“搵吃”的香港人,起碼過關不要那麽煩啦!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實行分批放人,過關速度是大增了。但在沖前排隊驗證時一定要特別小心,因爲常有人趁你一心向前“沖”時,打你“荷包”。你可以向邊警投訴,他就讓你到旁邊的垃圾箱去找一找,除了錢和證件被掏空外,一般都能找囘空錢包。曾聼一位被光顧的“港燦”灰溜溜地說:“都唔知咳嘜夾定來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