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絕非完美,甚至算不得很好。論乾淨舒適,自然風光的美麗,比不上澳紐;論創新活力,科技發展,輸於美國;論藝術品位,高雅生活,又較之相互諷刺挖苦的法國遜色一籌。更不要提陰冷潮濕的天氣,冷漠退縮的人情,頑守等級出身的保守勢利,這些都令移居者不適。就是英倫之旅也未見多麼愜意,狹小逼仄的酒店,單調乏味的食物,大都市擁堵不堪的交通,陳舊落後的設施,儘是難合人意。
然而,旅途中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建築文化都是由人的眼睛觀看,人的心靈領略,人的頭腦思維,那其中蘊含多麼強烈的主觀色彩啊。物隨心轉,境由心生,對於某一處景色的喜愛和偏見,無不附著了觀看者的人生旅曆和審美趣味,是每個人心靈的投影,情感的折射。同一種景物反映在不同的眼中,可能是花雨繽紛亦或是暗淡無光。一千雙眼睛,可以看到一千種景致,一千個心靈,可以產生一千種感受,絕不會雷同,最起碼會有微妙的差異。
佛洛依德博士主張人類行為和心理的研究要回到兒童時期以及青少年時代尋根溯源,雖然佛氏理論被一部分人斥為牽強附會並冠以“泛性論”的帽子。當我能夠仔細閱讀自我心路歷程的時候,仍可以在青少年時期尋得隱秘的根源,無形的痕跡以及交織其中的千絲萬縷的聯繫。自少年時期閱讀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開始,多少受到英國文學的薰陶,對英倫的嚮往根植於心,所構建的英倫影像在心目中不斷地清晰,不斷地完美,儘管那不過是少年空泛無依的熱忱以及天馬行空的幻想,英倫的確令我心儀。
工業革命成就了大英帝國的輝煌,也開啟了全世界的近代文明和經濟發展。三權分立的議會選舉制度限制了英國的王權統治,成為長期經濟發展的基石保障,也樹立了人類迄今為止最行之有效,最近乎完美的政治體制。沒有英國,人類近代文明史的版圖和面貌將會大大改觀,沒有英國,就沒有澳紐,美國和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