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在明珠園」小酌,臺上來了一碟帶黏液和圓粒種子的豆子,友人不識此為何物,好奇問之。席上之人給了兩個答案,一是「牛角豆」,我答的是「秋葵」。大家都將信將疑,未置可否,姑且接受解釋,吃完了碟中之物。
旅居南太平洋幾十年間,都同這種一端圓另一端尖的青色豆子打交道,為鄰的印裔朋友,在自家院子里種了一列這種豆子,印度話叫「賓地」,用來煮咖喱,特別好吃。
我只隱約記得這種植物叫秋葵,但又不肯定,所以吃了幾十年,只隨印度人叫「賓地」,反而不稱「秋葵」了。因此這次在飯桌上給出的回答,語氣亦很猶豫。
翻查了蔡瀾的《食材字典》和別的資料,才証實這種豆子叫羊角豆,也叫秋葵、也稱毛茄、洋辣椒。看來我是對的。
羊角豆原產非洲,埃及人吃了它幾百年,再傳至歐洲、美洲和遠東,至今美國南部仍有大規模種植此豆。這種其貌不揚的豆子,因此還得了個脂粉味很重的洋名﹕Lady Fingers,淑女的手指,可能是取纖細、修長之形而得其名吧。
我住斐濟所食的羊角豆,應是一百多年前印度契約勞工帶來,它在風和日麗的南太平洋海島生長茂盛,所以周未市集上擺在地攤,幾角錢可買一大堆。那時買來吃,只是加蒜蓉清炒,覺得口感滑而不膩,很特別,倒無特別的鐘愛。
也不知誰從那里聽說的,美國人管羊角豆叫「植物偉哥」啦,此豆立即火紅起來。專家學者紛紛跟進,附會地說它含有豐富維生素A、維生素B、鐵、鈣及一種粘性糖蛋白質,對治療胃炎、胃潰瘍及痔瘡等有功效,還能保護肝臟,以及壯陽、補腎、通氣,幫助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增強人體耐力等多種作用。凡一種食物,只要經專家學者這麼一吹,全都成了能醫百病的仙丹妙藥。
當年在島上屬比路邊野菜好不到哪里去的秋葵,身價也不同了。
如此一來,我們去吃一樣東西,不是因為它好吃,而是因為它能「治病」﹔反過來我們不能吃一樣東西,不是因為它不好吃(相反它可能十分好吃),而是因為它可能「致病」。這種過於極端的飲食觀點,我一向不太認同。
我相識的一位台灣太太,前幾年見她著一身粉紅套裙,膚色白里透紅,雖已晉升祖母級,仍風韻動人。最近再見她卻已病懨懨的樣子,皮膚枯黃,也消瘦了許多,聽說都是節食惹的禍,聽了專家(專門騙大家的專家)的勸誡,這也不能吃,那也要戒口,結果是不但失掉原先所餘幾分風韻,連健康都有了問題。
如果她讀到在下這篇小文,她可能又會改吃羊角豆了,但我勸她最好搭配些紅燒肉,因為肉皮可是以形補形的護膚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