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傑兄發來郵件,道是香港中文大學研發腦電波輸入漢字成功,使用者即使喪失控制肌肉活動的能力而不能說話、書寫或打手語,只要他(她)們具有正常的認知能力,並懂得漢字,便可表達心中所想。更令人鼓舞的是,該系統利用腦電圖儀監測用戶的腦部活動情況,並採用新的編碼輸入方法選出合適的文字。……
作為職業中文編輯,天天趴在電腦前討生涯,實在寄希望於此類新技術能減輕我輩的勞苦。要知道修改作者來稿是一項十分吃重的活計,特別是在海外華文媒體,主編事必躬親,包括修改錯別字,而因漢字繁簡體轉換形成的錯別字又防不勝防,例如“頭髮”的“發”與“發展”的“發”;“山谷”的“穀”與“穀物”的“穀”;“勞累”的“累”與“積累”的“累”……在“word”檔上已經改過了,轉存到“PDF”檔排版時又會跳出來,還得再清理一遍,再加上作者無意的“筆誤”,就令文字編輯更加疲于應付。
我有一位不會用電腦打字的作者,文章妙筆生花,就是文字潦草,為她改稿就不單是打字,還要懸揣。一次她的先生遇到我說,“你真了不起,能改我太太的文章,她的字跡我都看不懂……”於是舉例說,一次太太外出,留張字條給先生:“鉤子在冰箱裏”。先生納悶,鉤子放冰箱裏作甚?於是打開冰箱——原來是一盤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