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Kyle Chapman先生领导之“右翼抵抗”组织的那些“反亚裔”传单,新西兰政坛上的“极右”这个属于比较“冷门”的政治势力,得到了一个不错的机会高调亮相。
在实行民主制度的西方国家,其政坛上一般都会有一个颇为完整的政治光谱,从极左、左翼、中间偏左,到中间偏右、右翼、极右,中间不大会有空缺。
其实,这个现象并不一定反映了这些国家的政治家们正好人才济济、阵容齐整,真正的决定因素,是现代政治活动的“市场化”效应。
也就是说,如果将政治活动也理解成一种“市场”——政治家们各自“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公众用选票或支持度“购买”这些主张——那么,在一个充分竞争的政治市场上,政治光谱上的一个空缺位置其实也是一个很稀缺的“产品供应”。对于很多热衷于从事政治的人,特别是将政治当生意做的“政客”们来说,具体的政治主张倒不是最重要的,在政治光谱上占住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位置,才是头等大事。
比如说有一个小商贩,他本人并不喜欢吃臭豆腐,但看到市场上正好没有人卖臭豆腐,而消费者当中又一直存在着对这种特殊小食品的需求,所以也就做起了这桩生意。尽管他自己一口也不吃。
政治光谱完全“市场化”、公开的政治主张与个人的政治理念之间相分离,乃至于政客们的言论与行动之间的分离,都是一个民主制度走向“发达”后出现的正常现象,也是区分“发达民主”和“欠发达民主”的一个重要标志。
更直接一点说,充分“市场化”之后的民主政治,与“市场化”的商品世界完全一样,广告宣传内容和商品实际状况之间不是一回事。说词归说词,东西归东西。
想象一下,一个生活在传统社会从来没有见识过现代都市商品世界的土著人,突然来到大城市,一下子接收到来自报纸和电视上五花八门的广告信息。他一定不会 意识到这些信息其实无一不是经过夸大其辞、故弄玄虚等修辞处理的,他一定会把所有的话都当成真话,其结果就是天天上当、事事受骗。
那些从“欠发达民主”国家来到“发达民主”国家的人们,遇到这些说一套做一套、说时振振有词做时另有盘算的“发达”政客们,其处境就有点类似于传统社会的老实人进了光怪陆离的大都市。过去盘踞在自己头脑中的传统观念,如“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一诺千金”、“说到做到”等等,都一一失效了,与现实情况全对不上号了。
顺便说一句,之所以“言论自由”原则在这些“发达民主”国家中很容易实行,在其他国家中就困难重重,在我看来,言论和行动是否实现了“市场化”分离,是 其中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一个从政府到民间所有人都坚守“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类古老江湖标准的国度里,在政治上完全放开言论自由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一旦明白了西方国家议会里那些貌似壮怀激烈的政治辩论,其实大多数话都是说完就完,没有下文,也就理解西方式“言论自由”的真谛了。
回到Kyle Chapman先生的“反亚裔”言论问题上,其言论和其行动之间,其姿态和其后果之间,到底会有多大程度的分离或一致,暂时无从判断。目前的形势无非是:警方说,我们正在密切注视其行动和后续发展,一旦碰触法律底线,立刻接手处理。
显然,这里也是一个言论与行动相分离的原则,言论可以有自由,但行动完全靠法律规范。
作为在这场风波中被反对的对象,本地华人社区的态势,天然处于不利境地,因为东方文化中人仍然不太接受这种完全“市场化”的、言论与行动完全分离的“假说政治”、“广告政治”。
“阻止XXX的入侵!”,在华人的观念中,这种口号喊出来,明天就要上前线才对。如果根本没打算上前线,为什么要用这种耸人听闻的大词呢?
可见,现代“广告政治”,距离东方社会“为政以德”的传统,已经很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