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 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但能被記寫下來的并不多,比較的详细的當屬帝王之家,中國的皇帝都由專人撰寫「起居注」,辰時卯時幹了些甚麼,一一記下。兒時偷聽長 輩聊天,座上有位老北京說起宮中慈禧太后小解,必以純金溺器盛之,還須有太監在側高唱﹕「開鳳眼」,「洒鳳液」才算完事。老人家說得有板有眼,還提到「起 居注」上白紙黑字的記載,我也信以為真。很多年後才明白這是四合院棗樹下北京老頭編的笑話。
西 太后是名人,她和許多別的名人一樣,生平經歷都被記寫成文字,或者褒貶皆有之,但文人妙筆生花的臧否總是會有的。原因是名人的個人言行可能影響社會甚至歷 史,其功過成敗牽涉某些集團、階層,有時還涉及一大批人的宦海浮沉與切身利益,所以即使是名人自己寫的傳記,也有許多是文過飾非的。
我比較喜歡普通人的故事,年少時聽過來人話說當年,清末民初,抗戰和國共內戰,留洋見聞,家事族史,這些人講的很多都是個人經歷,在他們身歷其境見證某個時代變遷之時,我可能還未出生。但這些人的經歷讓我足足長了夠見識,學到了許多書本以外的東西。
待 自已個人涉世漸深,閱歷也豐富起來,自已與世紀同齡人一起經歷時代的暴風雨,體味生活之艱難,人世之悲苦,目睹我們的民族在自己深愛的那片土地上流血掙扎 與呻吟呼號,這一切都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也遺下永難磨滅的創痛。這些個人經歷,不應讓它成為自怨自艾的重荷,更不應蒙上仇恨惡意,苦雖是一人之苦,但也 是萬眾之苦,所以我總認為一個人的故事,就是一個民族的故事,一個時代的故事,所謂歷史就是由無數個人經歷組合併湊起來的。
前塵事影雖俱往矣,但生離死別留下的不僅是痛苦回憶,更是一種愛戀生活的熱情与希望。只要堅持獨立思考、追求自由,一顆心就會永遠又熱又軟,無論甚麼挫折與磨難都不能使她變得又冷又硬。
之所以要記住她、追憶她、書寫她,是為了永遠不忘記她,更是為了不讓世上那些人為的罪錯再次塗炭生靈為禍人間。
過往幾十年的人生已經成為寫作与言說的素材,但僅有豐富的經歷還是不夠的,沒有深刻的反省与思想的昇華,陳述往事就會淪為祥林嫂訴苦,雖絮絮滔滔卻也反反覆覆,惟有擺脫一己私怨從大時代大歷史綜觀大動蕩大變革,方能識別辨認大忠大奸、大是大非。
個 人經歷是一種生活經驗,這一種通過人生實踐得來的經驗,只能提供淺層的趨光避黑的本能反應,真正要將生活經驗凝煉成一種信念与精神,從學識到智慧的昇華, 內心情感的成熟,生命中信仰的確立,則須要長年累月的思考與修為,箇中形同無邊宇宙里的神思馳騁,除卻思想者自身,又有誰人何曾見證過這一種內心世界天人 交戰的狂風暴雨、電閃雷鳴?!
所以,每當我聽到一個人講述他自己的個人經歷,必細心聆聽,留意記取,這些講述者眼角閃爍的淚光,飽經滄桑的面容往往連同他們的故事一起感動著我。這些善良的人遭罪受難各有其因,有的傷害或來自統治者,或來自自己信任的親朋,或來自自已溺愛的伴侶、兒女……他們付出的代價是不小也不輕的。只要有那麼一點點人性与愛心,就不難產生出同情與共鳴。
我從來不敢漠視、嘲笑他人的痛苦經歷,永遠不會別有用心去扭曲或企圖掩飾罪惡根源,因為我覺得這是一種助長罪錯的造孽,也是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
許多人為了維護生命中某些最美好的東西,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一種個人經歷以及因此而成立的觀點一樣,都是彌足珍貴不可輕言背棄的。更多
扭转乾坤
文章
|
|
|
為過去爭吵將使我們失去未來 |
|
二選一還是貨比三家 |
|
行走雲端的紐西蘭防疫 |
|
封城日子怎樣過 |
|
我們如何以及何時拿到通往自由的門票 |
|
我們都是《魷魚遊戲》的參與者 |
|
紐西蘭抗疫政策的三個版本 |
|
為紐西蘭之子拍的電影 |
|
Britomart火車站和Te Komititanga廣場 |
|
在紐西蘭打疫苗 |
|
不要成為「自己成功的受害者」 |
|
孤島不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