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澳纽网文苑 >
扭转乾坤
清明談拜公山
作者: 南太井蛙
人气:
4060
日期: 2013/4/20
又是清明,奧克蘭沒有華人墳場,華社也就沒有集資拜公山的傳統,這同本國歷史有關。當地僑胞中有人悄然到亡故親友墓前獻花,由於大多已从西俗,又礙於法
例,不再燃放鞭花及燒香燭冥鏹。拜山祭祖的傳統,實有助僑胞特別是生於異邦的後人,籍慎終追遠銘記先僑創業史蹟,承傳中華文化薪火。放棄清明拜山祭祖這一
古老傳统,是本地華社的一大缺失。
散居在南太諸島的華人,在不少島國里都有自己的墓地,其中斐濟島在幾個城鎮都辟有華人墳場。當地華人在清明与重陽,都會舉行「春秋两祭」,通稱為「拜公山」。
各埠有熱心公益的僑胞組成拜山委員會,於節日前两三周派人逐家店鋪籌款,隨意捐贈,多少無拘。从斐濟移居美加紐澳的僑胞,也紛紛匯款回來支持,皆因他們的先祖墓冢仍在斐濟,但所有活著的後人又去了他國,只能交由拜山委員會代為拜祭了。
集齊公款開始操辦,採購水果、飲料、香燭冥鏹等物,尤以燒豬最為重要,接到訂單的餐館務必要燒得皮脆肉香又夠味,如有失手,受到的指責是相當嚴重的。當年住過的勞托卡埠有位老僑最熱心,花了一大筆錢从香港訂了燒豬爐,所以勞托卡華人拜山的燒豬,是出了名脆皮好食的。
拜公山是要出公告廣示各界僑胞的,到了那天便到華人坟場集合,按不成文的規定,凡華人均可參加拜公山,也可在坟場拜祭現場又食又飲,但只有曾捐過款者才可
以領取拜祭後的燒豬肉。少數貪心者便一家之主捐款十元,妻小八人到場分領燒肉,拜山委員會見狀只好更改規定每名捐款者限領一份燒肉。
一眾抬着祭品,扶老攜幼,在墳場亭閣中安頓好,便由德高望重長者領頭致辭,點燃香燭,灑酒為敬,奉上祭品。長者致辭也有講究,要結合時下形勢,如當年「沙士」流行,致辭者便會祈求各位先僑在天之灵庇祐,勿容病毒入侵本埠。倘若久旱,便要加上「风調雨順」等吉句。
斐濟各埠華人墳場多選在山坡面海之處,我在各埠分別住過,所以對各墳場位置瞭若指掌,後來對各块墓碑的主人生平都略知一二,聽資深僑領逐一指點那些字跡模
糊的碑文,宛如重见當年掙扎在異鄉的先僑之音容。因長期参与祭祖事務,也親随許多長者拜公山,若干年後輪到我率眾拜祭這些長者。
拜公山不僅演示中華文化傳統,還成為僑史的回顧,正是在首都苏瓦華人墳場一叢荒草中發現了某個殘缺的墓碑,使我尋找整理出第一個抵達斐濟的華人的歷史。
拜公山也是公眾活動,類似郊遊,有飲有食,有講有笑,一些从外地來拜山的還可以踫到多年不見的朋友。在那迪埠拜公山要携去許多枱凳,於樹下大排筵席,然後
開賭,其盛況非在現場實難想象。令人詫異的是來了不少鬈髮的土著,他們紛紛告訴我自己的爺爺、父親之姓氏陳李張王何,還用力拍打我的後背,大聲嚷着﹕「你
是我們的兄弟!」在斐多年,這些拜公山認下的「兄弟」,少說也要近百,原先都以自己有華人血統自傲,哪怕是四份之一,八份之一還是十六份之一。可後來嘴臉
就变了,见了我們竟罵起「滚回中國去」來也,我心里很有些不忿,我回去,哪你呢,回哪里去?!
在斐濟住久了,親人好友漸有了些病歿老死的,甚至也有死於非命的,包括那些偶然來到斐济客死他鄉可憐的中國人,他們之中最年輕的一位被人殺死時才十四歲。
生活里發生的車禍、謀殺等种种意外,導致很多人埋骨異國青山,再也沒能回到自己的故土去。除了料理他們的後事,也為其撰寫過墓碑与悼詞,每一次即使死者的
墳头新土未乾,我都會獻上一柱清香,愿他在地母仁慈的怀抱里永遠安息。
聽說斐濟島上的老友們又在拜公山了,不知是哪家負責燒豬,操刀斬料的又是誰,寫到這里竟很有些怀念那祭祖的燒豬,如許皮脆肉香的美味,很久未嘗過了。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