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联合报》文扬时评 两种殖民技术 - 澳纽网专栏





首页 > 澳纽网专栏 > 《新西兰联合报》文扬时评

两种殖民技术

作者: 文扬    人气:     日期: 2011/9/10


殖民,从中文的字面上讲,就是人类的一种行为。一个族群,有了向远方扩张的动力和能力之后,来到异族的土地上,通过复制自己原来的社会,扩大了本族群的领土范围。

英文的Colonization,含义更宽泛一些,不仅指人类的族群扩张,也指其他动物和植物的类似行为。例如一种鸟类,在迁徙过程中发现了一处宜居之地,于是安家落户,成为了这个地方的新殖民者。

记得看过一部电视片,拍摄了不同鸟类共处一个鸟岛上的情景,印象深刻,拍摄者详细记录了那里发生的地盘争夺战、食物争夺战,甚至霸权争夺战。

人 类社会要比鸟类社会复杂得多。虽然最初的情况也类似,也是外来者暴力入侵抢占土地,原住民暴力驱赶保卫家园,最后靠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决定胜负,靠力量对 比的差距大小决定新老家园的划分比例;但后来就不一样了,人类毕竟比鸟类更足智多谋,一种可以被称为“殖民技术”的高明统治逐渐地发展了起来。

大致上,殖民技术的发展是从暴力到非暴力,或者说是从野蛮到文明。如果将最初那种与鸟类殖民主义差别不大的暴力殖民归为“军事殖民”,那么后来的殖民技术,就主要体现在“政治殖民”和“文化殖民”这两个方面。

在我的观察中,“政治殖民”与“文化殖民”基本上都是同时进行,但是,通过政治手段与文化手段的不同组合,高明的殖民者开发出了两种效果大不相同的殖民技术。

第 一种技术,可以叫做“政治专制-文化平等”。这种技术多应用于殖民战争刚刚结束的时期。殖民者凭借船坚炮利,打败了原住民,在新的土地上建立了殖民统治。 这时,由于政权刚刚建立,统治者的权力基础还离不开枪杆子,政治上不可能实行各民族平等,只能是成王败寇,胜利者专制。但是,为了让被征服者归顺,服从殖 民者的统治,不再造反,就必须有一些安抚性的、补偿性的柔化措施。通常的做法,就是大力扶植其民族文化,制造一种文化上的平等。

这个技术 很有用。很多古老的民族都具有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和优越感,既然在军事上被人家打败了,在政治上被人家统治了,就一定要在文化上找回一些精神上的安慰。殖民 者只要在那些无关痛痒的文化项目上做一些扶植、提升的姿态,捧出一些民族诗人、民族歌手、民族画家出来,作为全国人民的精神偶像,被统治民族在政治上的挫 折感也就被淡化了,大家也就相安无事了。

近代历史上一些成功的殖民帝国,如英国和法国,都是运用这种殖民技术的老手。包括后来的红色帝国前苏联,在维持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时,也是这套技术。

但毕竟,这套技术是在政治专制时期的权宜之计,一旦政治专制实行不下去了,必须要开放民主了,国民的注意力又重新集中到政治问题上来了,苦心营造的文化平等假象也没用了。

于是,第二种更为高超的也更有效果的殖民技术被发明了出来,它的名字叫做“政治平等-文化专制”。

就是说,在政治上放开民主——政党轮替、定期选举、一人一票,但是同时,在一些核心的文化观念上实行隐形的高度专制。

一 旦全国人民都接受同一套教育,使用同一种语言,接触同一个媒体,谈论同一类事物,遵从同一种规则,文化上也就高度统一了,民族的差异也就没什么意义了。这 时,无论政治上如何开放、如何民主,也就都没问题了。因为文化的多样性失去之后,政治上的歧见和民主的本意也都会消失。
这种技术属于很高级的技术,在政治上保持民主的形式,在文化上抽掉民主的内容。前者有形,后者无形,一般人不知所以,常常还会很主动地去接受被殖民。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更多 《新西兰联合报》文扬时评 文章


巴尔的摩骚乱会让美国真正反省吗?

为什么要强调“一带一路”是“合唱”?

“一带一路”倒逼中国海军加速转型

“去政治化”与“再政治化”——兼与汪晖教授探讨“

中国话语一定是中国特色的

揭开西媒言论自由的另一面

李世默和“周末政治”新范式

美古关系正常化:意识形态“墙战”走入历史

大国外交并不以软硬为标准

新世代攻占政治舞台

习近平的“中华版和平承诺”

提前为香港占中做个总结
 

更多>>  


彩虹摄影

浏览微信精选文章,免费公众号推广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

© 2024 澳纽网 AusNZ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