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的空巢老人有多少,尚無具體數字,但本地主流媒體一篇報導披露,近三千人把父母帶來紐西蘭後,自己離開了紐國,却把父母留在這里。這些把父母留下任其自生自滅的人之中,中國人有九百多,佔了三分之一。
相對其他族裔同樣被留下來的父母而言,來自中國的老人,因為語言障礙与文化差異,在日常生活及與社會接觸等方面都有更多的不便与困難。
為甚麼要把父母從中國帶到紐西蘭來呢?
原因很可能是純功利的,譬如帶孩子﹔純感情的,譬如讓父母來這里享福﹔又或者是功利感情兼有之的,也有可能是關乎醫療保健與老年福利的。
不少老人是來此為子女帶孩子的,初期年輕人在此打拼,父母代其照看孩子,兼顧家務,合家齊心協力,樂也融融。待孩子長大上了學,老人「家中一寶」作用漸漸顯弱甚至消失,變得礙手礙脚,就會落得個「打完齋不要和尚」的下場。
目下一些「空巢老人」除了子女去了外國,有的子女仍在本地,也搬了出來自己過。把這些老人計算在內,帶父母來紐國又不跟他們一起生活的中國人,數目相當可觀。
巢總是會空的,因為仔大仔世界,女大不中留,三代或四代同堂在今時今日只是一個概念,一種福氣。單指年紀大了還有曾孫、玄孫的老人,極少三代或四代長久住在一起直至老死的。
子 女和父母分開两屋、兩地甚至兩國居住,老人的空巢情結由此而生,如果是發生感情糾紛而不愉快分開的,做父母的會因失去子女與孫兒感到痛苦萬分,心如刀割。 我們都知道在「一胎制」政策下,付出大半輩子心血、體力與金錢,養大一個孩子,這個男孩或女孩,便是父母的心頭肉,生命中惟一的希望與寄托。
如果老來還被兒女冷落或拋棄,面對空巢,情何以堪。這里說的并非單指三餐一宿穿衣戴帽的經濟來源,紐西蘭福利制度優越,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即便失去子女接濟,老人基本生活還是有保障的。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我所講的不僅是指「養」,還有更重要的「敬」!冷落或拋棄,是指子女對父母不再體貼入微關心,失去了彼此應有的人倫之愛。老人空巢并不可畏,可畏的是父子母女感情不再,形成的精神空虛与感情空白。
正 因為紐西蘭政府愛民如子,「老有所養」,令許多為人子女者將父母交托給福利署、房管局與老人院,以為這就萬事大吉。却很少人想到如何使自己父母「空巢不 空」,用真情摯愛,感恩尊敬去回報親生爹娘的養育之恩,一個电話,一份賀咭,一頓家宴,為人子女者都不難做到,也應該做到,只可惜這些當兒子或當女兒的, 就連這一點點的愛心敬意都捨不得奉上。
另 一方面,老人家要學會獨立生活,不僅挾豐富閱歷經驗自重,還要開放心扉,吸收新知,主動讓子女擁有自已小家庭足夠的空間,互不干擾与影響。理想中的父母與 子女,都是「空巢」對「小窩」的,彼此太遠或太近都不行,最近日本流行「一碗湯」之說,意即子女與父母分開居住的距離,以盛出一碗熱湯再去接父母過來享 用,這碗湯仍未變凉為最合適之距離。
希望已經把父母接過來的年輕人,能端出一碗這樣的熱湯,接老人家來一小口一小口將她慢慢享用,莫讓老人守着空巢發愁痴呆。更多
扭转乾坤
文章
|
|
|
為過去爭吵將使我們失去未來 |
|
二選一還是貨比三家 |
|
行走雲端的紐西蘭防疫 |
|
封城日子怎樣過 |
|
我們如何以及何時拿到通往自由的門票 |
|
我們都是《魷魚遊戲》的參與者 |
|
紐西蘭抗疫政策的三個版本 |
|
為紐西蘭之子拍的電影 |
|
Britomart火車站和Te Komititanga廣場 |
|
在紐西蘭打疫苗 |
|
不要成為「自己成功的受害者」 |
|
孤島不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