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斯的新书《新西兰的微风——艾斯诗文集》,承蒙南溟文学基金会的赞助,得以正式出版。此事可喜可贺。
我与艾斯,算是文字圈中的朋友,虽无深交,但相互懂得。我若出新书,还是叫文集,叫不了诗文集,这是我与艾斯的差别。在我看来,借诗行文,行文若诗,大约算得上是文学了。
文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门显学,由于汉字的形声特点,几乎每一个字都可以有非常文学化的表达方式。古代的格律诗讲究“诗眼”,其实就是一个字,这个字找 准了,找绝了,就是千古名句,否则就是垃圾文章。中国汉字数以万计,几十个字一组几百个字一组地去组合,生出千般意境,万般联想,无数的华彩乐章。
与现代人比起来,古代人简直是闲得厉害。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就为这五个字可以茶饭不思什么都不干纠结好几天。作者这么下功夫,当然也有道理,因为 随时面对着上至皇上宰相下至秀才书生无数同样闲得发愁闲得发慌的读者们。写诗的一首诗花上半个月,读诗的一首诗欣赏好几年。写得最好的一旦被皇上看重,黄 金屋颜如玉,什么都来了。
那是没有电视电脑电话的前信息时代,文字是唯一的大众媒介,一篇漂亮的诗文就是读者们精神食粮的全部。
那才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后来就越来越不行了。
读者们太忙,每个人都被无数的信息包围着、追逐着、轰炸着,两只眼球不够用,两只耳膜不够用,必须同时处理各种信息的大脑皮层更是不够用,你让他钻到五个 字七个字的字里行间去和诗词作者一起进行“文本阐释”,寻找那个深层意境,多重联想,越来越像是一种不近情理的强人所难了。
人们为什么要欣赏诗文?花这些时间人们本来可以去更加方便地接受很多可以更加满足感官刺激的轻松信息。用经济学术语说,欣赏文学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了,已经令到一般人难以承受了。
这就是现代文学、现代诗歌的根本困境。从一部《战争与和平》中所得到的精神收获,与阅读这部书所花费的时间相比,越来越不匹配了。
如此看来,我们今天聚在这里为艾斯的诗文集出版进行庆贺的人们,多多少少是带一些悲壮色彩了。我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一场无形的战斗,其主题是:留住文学。
谨以此文祝贺艾斯的新书《新西兰的微风——艾斯诗文集》正式出版,并对南溟文学基金会表示由衷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