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富於移民基因的華人遍佈世界各地一樣,天生喜愛冒險與航海的西方人,也在許多地方留下踨影。英國BBC記者皮克福德不久前飞來太平洋聖誕島,在這塊珊瑚礁組成的小島上,尋找久居島上的英國浪子。
我愛讀這類以個人為典型的采寫報導,不象別的文章寫到移民必納入一個群體,離不開血淚歷史與苦難生活,似乎一群移居異鄉的人永遠都掙扎在思念故國與文化衝突之中。
其實個人的命運,才是移民群體的縮影。
皮克福德只寫了三個英國人,佩里‧蘭斯頓和約翰‧布來登都在聖誕島上住了四十多年,與土著女性通婚。惟一不同的是佩里‧蘭斯頓家徒四壁,而約翰‧布來登却擁有私人飛機。
另一位英國人戴斯‧克拉克,他不住在聖誕島,而是住在庫克群島的艾圖塔基,他不僅經商還擁有一屋子書,儼然是一位研究波利尼西亚文化的學者。
太平洋諸島幾個世紀以來向被譽為「最後的天堂」,椰林漫步,海灘戲水,茅舍棲身,芋薯果腹,芒果椰子熟落足下,魚蝦海龜翔游身邊。那里的原住民有的象亞當夏娃那樣赤身露體,胯下只遮一塊樹葉,他們樂天知命,熱情奔放,不計物質金錢得失,以多潤寡,平分共享。
因為民風淳厚、生活簡樸,只花很少的錢就可以滿足生存所須,加上景色天成如畫似詩,所以一直吸引形形色色的藝術家、作家、冥想者以及逃避現代塵囂社會壓力的避世者。
佩里‧蘭斯頓不僅與土著通婚,還安貧樂道過上了土著的日子,記者似乎很欣賞他﹕「缺少物質財富,好像讓佩裏非常自豪。他向我引述了甘地說過的一句話,『滿足需要,克制欲求』。用西方的標凖來衡量,佩裏可能很窮。但是,他身邊到處是鄰居、兒孫滿堂,永遠不用擔心晚年的孤獨與淒涼。」
約翰‧布來登長袖善舞,也很能幹,懂得盖房修車,下海捕漁,在島上他做生意就是做生意,活著就是活著,就這麼務實地過了幾十年。
兩人一貧一富,各得其所,都得了滿足自在,這是因為他們懂得了在太平洋諸島安身立命之道﹕「滿足需要,克制欲求」。
庫克島上的戴斯‧克拉克就沒有那麽快活,他的一屋子書以及論文都因氣候潮濕發霉毀掉了,隨著知識份子与夢想家的梦碎,他不無怨懣地告訴記者﹕「選擇這樣的生活,要知道需要放棄什麼,要凖備付出代價。」
英 國人在太平洋諸島留下的政制、宗教與文化烙印比任何一個民族都深刻,但今天仍生活在島上的英國人,絕少去提那些甚麼「最早最先」、「惟一」、「第一」的陳 年往事,當年殖民主義在海外的劣行與建樹,史有記載,有些至今仍存在爭議。看法可以有不同,但發生過了的歷史才是不爭之實,很少人企圖去扭曲或改變它
作為移民個體,崇尚個人獨立與自由主義,堅持個人的抉擇,對不同文化奇风異俗,怀抱求知興趣,以開放之心包容接受并融入之,過好自己的日子,才可以走遍天下,四海為家。
我 比那三位英國人晚了十多年來到太平洋小島,結果也是一住幾十年,對聖雄甘地八字真言「滿足需要,克制欲求」,可謂體會殊深。海島歲月彌漫着一種情調,輕柔 的海浪聲不絕於耳,不知何處有人在椰蔭下彈琴,路邊的少女搖擺着腰肢起舞,在島上時間与財富是另一類觀念,大人可以像嬰兒般熟睡,土地与海洋提供取之不盡 的生活所需,富足到連口袋里只剩幾枚硬幣的漢子,也有一派百萬富翁的躊躇滿志。
在島上住久了,除了想除去所有衣衫裸裎,還想卸下一身人生盔甲的重荷,島上的人笑起來是一種絕對開怀的縱情大笑,我總認為,甚麼時候能發出這樣的笑聲,你就是真正徹底解脫了。更多
扭转乾坤
文章
|
|
|
為過去爭吵將使我們失去未來 |
|
二選一還是貨比三家 |
|
行走雲端的紐西蘭防疫 |
|
封城日子怎樣過 |
|
我們如何以及何時拿到通往自由的門票 |
|
我們都是《魷魚遊戲》的參與者 |
|
紐西蘭抗疫政策的三個版本 |
|
為紐西蘭之子拍的電影 |
|
Britomart火車站和Te Komititanga廣場 |
|
在紐西蘭打疫苗 |
|
不要成為「自己成功的受害者」 |
|
孤島不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