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央電視臺春節期間播了「家風家規」的系列節目,從之前的不提不講到今時的重提重講,是一種很可喜進步。盡管受訪的名人寒士或路邊小民,給出的回答往往令人噴飯,但總算是有人注意到「家風家規」,并開始意識到它的寶貴與重要了。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是一代一代中國人不斷的感嘆,自明清便有之,至民國則更甚,魯迅筆下寫活了的九斤老太,挂在嘴边的「一代不如一代」,便是最好的寫照。
講家風家規首先不能離開祠堂,因為一個華人姓甚麼,就是屬於那一宗族的人,從你一出生便由太公將你列入族譜的某一字輩,認祖歸宗,此後你必得遵守族規,否則會被「出族」,那可是做人的奇耻大辱。
中國人的小家庭首先是置於「宗族」這個大家庭里面的,很多家規其实就是以族規作版本的。不搞清楚這個問題,談家風家規就無源可溯。
講到宗族不能不講祠堂,祠堂是大家庭的符號象徵。
廣東人常稱武功里「猴子偷桃」取人性命那一絕招為「拆祠堂」,足可見宗族及其寄托之所祠堂的重要了。
宗族隨著代代繁衍,老少更替,須按輩份推選出德高望重長者,負責管理祠堂族務,廣東人稱為「太公」,這就是大家長,管着同族男女老少從兄弟分家、錢財繆葛至傷風敗俗大小事務。所謂「太公分豬肉,见者有份」便是對「太公」一職澤被族人的生動形容。
家族中人即使去了城里,每年還是要回鄉祭祖。在外娶妻生子者,還要携妻挈子回去见過村中父老,齊齊跪拜歷代祖先,就是為了記住自己是這個家族的人,記住要慎終追遠,薪火承傳并且光宗耀祖。
家風家規,就此潜移默化植入腦海,不敢不恪守,褻瀆祖先,有辱家門的事,誰還會去做?
隨著祠堂在土改、公社化和文革中盡毁,人們對姓氏宗族以及祖先逐漸失去尊重與珍惜,神主牌被劈了,所謂族譜亦遭撕毀火燒化成了灰,太公成了地主,族長成了富農,被斗得抬不起頭,可以說家風家規的被打破,是從祠堂被拆開始的。
祠堂毁了,宗族觀念破了。剩下的只有個人小家庭了,原先是長幼有序,尊卑要分的。父母子女各有各的責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相敬如賓等等,都是每一個家庭的基本人倫關係。雖說一家有一家的家規,但規范自古有之,大道理都相同。
家 庭人倫的破壞是因為「階級鬥爭觀念」的滲入影響所致,本來父母是天,兒女是地,但突然间「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兒女不聽父母 的話了,家庭觀念薄弱了,家風家規也就無人遵守了。那時莫說叔伯兄弟姨媽姑爹的親戚,就連父母也挨了兒女的鬥爭,夫妻之間相互告密揭發。千年人倫老規矩被 摧毀,再加上現實社會極度膨漲的個人私慾與拜金主義,這就是家風家規蕩然無存的最深層原因。
家風家規的缺失,不能只怪罪於年輕人,央视采訪的一些上了年紀的足以當「九斤老太」的長者,對家風家規說不出個所以然,亂答一氣。生下兒女也未識管教,甚至自己都很沒規矩,上樑不正下樑歪,「為老不尊,教壞子孫」,豈敢慨嘆一代不如一代。
過去對一些好東西的確破壞得太厲害了!家風家規是在一個幾千年文明系統架構里形成的,對於摧毀這個所謂舊系統,另外建構一個新系統的嘗試,有人曾經做過了。結果是舊的推倒了,新的始終建立不起來,信仰甚麼,恪守甚麽,都說不出一個所以然,這就是問題之所在。
短時間很難再去樹立對天地的尊重,對神明的頂禮,對祖先的敬拜,光是靠重建祠堂,再修族譜,倡儒祭孔,恐難在新一代華人心目中真正建立起家風家規這一傳統觀念。
心靈矯正,德育培養最是艱巨,育人之事,百年不久!毁人的時候早就應該考慮到這一點。
幾十年來不斷呼吁,只是出於一種對自己把屬於自己的好東西毁掉的可惜。
現在央视做了這檔節目,的確是造福人群。更多
扭转乾坤
文章
|
|
|
為過去爭吵將使我們失去未來 |
|
二選一還是貨比三家 |
|
行走雲端的紐西蘭防疫 |
|
封城日子怎樣過 |
|
我們如何以及何時拿到通往自由的門票 |
|
我們都是《魷魚遊戲》的參與者 |
|
紐西蘭抗疫政策的三個版本 |
|
為紐西蘭之子拍的電影 |
|
Britomart火車站和Te Komititanga廣場 |
|
在紐西蘭打疫苗 |
|
不要成為「自己成功的受害者」 |
|
孤島不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