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乾坤 :捉銀魚的人 -澳纽网文苑





首页 > 澳纽网文苑 > 扭转乾坤

捉銀魚的人

作者: 南太井蛙    人气: 3248    日期: 2014/10/20


  經懐托摩螢火蟲洞,向西行進觀賞罷一千萬年的「天然橋」,順便鑽了Piripiri的一處洞穴,决定放棄瑪羅科帕河(Marokopa river)源頭的瀑布,本打算自Te Anga向北折返奧克蘭。但见公路沿河延伸,為欣賞這條只有二十六公里長的河流,遂決定繼續向西。

  這條河水面寬廣,潮平岸闊,銀色水波穿過平疇綠野靜靜流淌,一路前來的嫵媚春光,數不盡的各色花樹,到了這里漸漸隱去,惟見樹少屋稀,彌渺曠遠,牛羊結隊,水鳥齊飛。

    切 不可小覷瑪羅科帕河,往昔它絕非如此溫文平靜,四周這一望無極的平原,正是當年她勢不可擋的咆哮激流衝積而成。車輪下的道路,似乎對河水依依不捨,它一直 与瑪羅科帕河并肩迤邐而行。令人好奇的是,河岸上出現許多各式各樣的小亭、窩棚,與一條水上棧道相連,有穿着厚衣的人,面水或立或坐,却看不見任何釣魚 桿。

    這就是紐西蘭的「Baiter’s」,捉銀魚的人。他們在這種「看台」(Stand’s)上,使用長長的紗網,捕撈銀魚(Whitebait)。

    紐西蘭的銀魚有五個品種,成年的魚身長達三、四十公分。成年銀魚在溪河產卵,孵化的幼魚便游出大海,在海里過冬,次年春天便從海上進入河口迴游。小魚爭先恐後從海上湧入,蔚為壯觀。

  在一九零四年春天,就有一位觀察員用「無數四到六吋的小魚,使海水宛如沸騰跳躍」來形容在Rangitikei河口的銀魚回歸盛景。當年在懐卡托河里的「Baiter’s」,百份之九十五是毛利人,他們用一種亞蔴纖維編織的漁網捉銀魚。毛利人曾經自發從捕捉銀魚所得中抽出部份,支持國王運動的經費,被稱為「銀魚稅」(MONI IKA)。

  十九世紀在奧塔哥淘金的華人勞工,也曾經成為「Baiter’s」,他們在金礦完成沉重的工作之後,還勤奮地在河溪中捕撈銀魚,加工晒乾後賣到中國。

  紐西蘭曾經有過加工銀魚的罐頭厰,南島西部曾經使用二戰退役的小型飛機運送新鮮銀魚。

  如今這種透明的小魚,日漸減少,捕撈也越來越困難。早在二零零六年,懐托摩河上一座普通的看臺,就值四萬六千紐幣。「Baiter’s」只能在每年的八月到十一月捕撈銀魚,每天六時到晚上九時,到點就得收網。使用的籃網尺寸必須符合規定,其中一種長錐形的網可以固定在看台上,「Baiter’s」稱它為「南國襪子」。

  銀魚在奧克蘭曾經賣到每公斤一百多紐幣,是最貴的海鮮之一。現今有許多人提前向相熟的Baiter’s預訂,議定價錢後包下他的漁獲一半或是全部。

  在岸邊獨自耽上一整天「守河待魚」,是一種紐西蘭風情(Kiwiana), 既取之於自然,又愛惜与保護自然。絕非純綷為錢,而是旨在消遣。瑪羅科帕河兩岸,銀魚捕捉者跟酒與書為伴,靜聽輕風與樹梢低語,凝视天光雲影徘徊大地,一 邊也真心期待有魚來自水中,成為自己或他人餐桌上的美味,在泡制銀魚的手法上,似乎東西方都表現出罕有的一致性,那就是拌以雞蛋煎之。

  老於此道的Baiter’s自嘲這是Silly(無聊),我却覺得這是一場等待的游戲,一場人和透明的小魚之間的游戲。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更多 扭转乾坤 文章


為過去爭吵將使我們失去未來

二選一還是貨比三家

行走雲端的紐西蘭防疫

封城日子怎樣過

我們如何以及何時拿到通往自由的門票

我們都是《魷魚遊戲》的參與者

紐西蘭抗疫政策的三個版本

為紐西蘭之子拍的電影

Britomart火車站和Te Komititanga廣場

在紐西蘭打疫苗

不要成為「自己成功的受害者」

孤島不孤
 

更多>>  


彩虹摄影

浏览微信精选文章,免费公众号推广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

© 2024 澳纽网 AusNZ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