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澳纽网专栏 >
《新西兰联合报》文扬时评
有必要承认中美间的政治互补性
作者: 文扬
人气:
4516
日期: 2013/6/12
上周在加州度假庄园举行的习奥峰会,被认为是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新局面。
相对于中美合作的极端重要性,具体的会谈形式其实无关大局,在庄园或在酒店,系领带或不系领带,都区别不大。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两个大国,为了自身,也为了世
界,必须要保持“常态化”的沟通对话,这是全球一体化的大形势所迫。再过十年二十年,两国首脑每天通电话,或者随时互发短信或微信或那个时候的什么信,也
不稀奇。
现实是,无论情愿不情愿,全球化带来的大量新问题,各大国必须面对,而伴随而来的“全球治理”难题,谁也躲不掉。
一个是国力快速上升直逼老大地位的新兴大国,一个是稳坐老大宝座绝不轻易让位的老牌帝国,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和美国就是全世界最核心的两个国家,称为“G2”或“中美国”,或“中美共治”,核心的意思都一样:无论竞争如何激烈,也还是要尽力合作。
但双方也都明白,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仍是开展深入合作的主要障碍。由于两国的国内都存在近乎刚性的“政治正确”框框,一旦触线,合作立刻转入对抗,所以,尽管都有推动合作的良好愿望,也往往会障碍重重。
本次习奥会在形式上的精心安排,即说明了这一点。策划者用心良苦,从会谈地点到着装形式,处处反映着“松绑”的考虑,为峰会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展开,创造最大的可能。
而双方领导人的谈判技巧,也至关重要,必须小心翼翼,避免触碰政治陷阱,就像在沼泽地里找出路,既要一路走下去,又不能踏进泥坑。
对于包围着中美两国的这片“政治沼泽地”,双方都有充分的认识。目前能做的,只是反复强调加强“政治互信”,就是要求对方相信,虽然存在政治上的对立,但自己也只想走路,无意进泥坑,所以最好谁也别推谁,大家摩肩擦踵一起走。
然而,双方也都清楚,如果泥坑更少些,硬路更宽些,对双方都有莫大好处,共同前进就有了更好的基础。
一种理想的情况是:双方都正视现实,承认对方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并当作对自身政治的一个互补,就像利用经济上的互补性一样,从政治上的互补性中扩大双方合作的基础。
在我看来,拿出点政治魄力和智慧,开拓出这样一种前景并非不可能。
首先,要在这一点上形成共识:中美两国最大的差异,不在制度,而在历史。
中国当前的政治制度,主要是由中国自身独特的历史所决定的,其合理性及合法性(legitimacy)都来自历史,不仅是自1949年之后的现代国家史和自1840年之后的转型史、建国史,还包括两千多年的“百代秦制”史和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脱离开这些历史背景和内在的历史逻辑谈论当前的政治制度的选择,没有意义。
美国完全不同,两百多年的历史,还不到中国东周时期的一半,放到中国的历史里,几乎什么都不会发生,更谈不上长期的历史逻辑。美国的政治制度,更多地是为适
应从世界各地移居美国的不同人群的不同愿望而形成的,在这种适应中,通过不断糅合和平衡,合成为一个观念体系。正如离开历史谈论中国政治没有意义一样,离
开不同人群的平等诉求和机会诉求谈论美国政治也一样没有意义。
抽象地说,中国政治是时间性的、纵深性的、“历时性”的,美国政治是空间性的、平面性的、“共时性”的。
毛泽东说自己是“秦始皇加马克思”,其实,这可以说是中国当代领导人的共同底色,自毛泽东之后人人都是,秦始皇即代表了古代国家传统,马克思即代表了现代国家传统。让美国人理解这一点很难,因为美国没有这么复杂的传统,更不懂其中的紧张和冲突意味着什么。
美
国总统的产生,几乎与历史无关,只是从构成美国社会的不同人群的不同愿望和理想的博弈中产生,富人集团的代表、穷人阶级的代表、白人的代表、黑人的代表,
都有可能,端赖各自的博弈策略。选举制度的改变可以影响总统的诞生,连新媒体的出现、大事件的发生,也都有可能左右总统的胜出。
由此可见,两国的政治制度都是各自国情的产物,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围绕谁先进谁落后的争论意义不大。而一旦放弃了对道德优势的争抢,客观评价对方,两国之间巨大的政治互补性和合作空间,也就一览无余了。
对美国人来说,从中国政治中可以学到对漫长历史的继承,这将会大大有助于美国与其他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打交道,如俄国、伊朗、中东国家和南欧国家,也包括老欧洲。
而对中国人来说,从美国政治中可以学到对多民族群体、多利益群体和全球事务的把握,这也将会大大有助于中国进入世界大国的角色,还有助于自身政治制度的逐步改进。
政
治问题并非一定要势不两立、你死我活,很大一部分都可以化约为技术问题、方法问题。承认中美两国政治具有互补性,在合作中加以利用,对双方也都不是多大的
离经叛道。想当年,毛泽东能在中国最意识形态化的时期,与美国、日本实现关系正常化,与那时相比,今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的空间要大得多。
毫无疑问,一旦中美两国都承认这种政治互补性,将会是一个远比强调相互尊重、平等互信更为坚实的政治基础,政治对抗也将有可能转为政治合作。但这毕竟还只是个理想,能否实现,还要取决于双方的互动。
2013年6月12日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