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在奥克蘭可以擁有一座莊園,一個小島,并非難事,但要有一間個人博物館,又是中國地方戲曲的主題,就相當不容易,而且可能是絕無僅有。
戊戌正月初三,東區一幢帶草坪的普通民宅里,開了一間「茂腔博物館」和「山東藝術館」。主人永傑君來自山東,是個戲痴,他的藏品包括地方戲曲茂腔相關文獻數百篇,手刻老劇本數百本,老唱片數百張,磁帶五百餘盒,光碟千餘張,音像資料五百餘小時,京劇等各劇種資料,山東泥塑、風箏、紙撲灰年畫等數百件實物。
他的整幢房子都是戲,從客廳到房間,壁間櫃里架上,概与戲相關。四十出頭的永傑君,花了三十年搜集這些東西,耗費金錢無數,已經超出了嗜好,達到痴迷的境界。
華人不分東西南北,多少都會哼上幾句家鄉戲曲。地方戲曲之所以深植人心,概因「地方」二字,意味著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土,讓人們心係家園,情牽家鄉。更多的時候,有時不一定要粉墨登臺做一場大戲,國人的小曲,多在戲園子外面不絕響起,酒酣飯飽可以助興哼唱,田頭溪畔也能吟哦解乏,曲中故事悲歡離合後面有忠奸正邪。一介庶民,字識不得幾個,却能從戲曲中得許多濡染启迪,懂得是非曲直,知道六月飛雪,應昭竇娥奇寃,曉得陳世美不認妻當鍘之。就某種意義而言,地方戲曲不僅娛樂民生,還有教化民心,端正民風,穩固社會基層道德之功。
可惜的是這些最有特色最中國味的瑰寶,正在逐漸離我們而遠去……
聯想到近年大陸的地方戲曲從三百六十多種減少到三百四十多種,意味著近二十種地方戲曲已經消亡,永傑君的「茂腔博物館」開幕,就顯得特別有意義。
故鄉味,除了美食、節慶与景致,最活色生香,最印象深刻的,當推地方戲曲。永傑君來到紐西蘭,一直記掛山東老家,除了地方戲曲茂腔,還唱京劇以及其它地方戲,他的生活分成两個部份,一部份是謀生養家,妻室子女﹔另一部份則是戲,以及与戲有關的東西。
就這樣,他成了「茂腔」這方面的專家。
我想起另一個有趣的問題,當下是華人世界十分風行的「級別」時代,一個開電梯的都可以是「垂直交通管理員」,鞋匠也當「院長」,因為他把小攤稱作「皮鞋醫院」。華人世界的「作家」、「畫家」、「藝術家」還有「專家」和「大師」通街通巷,滿城皆是,一個比一個名堂大。
這就形成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那就是許多人買一瓶醬油和一塊肉,往往要仔細挑揀,貨比三家,但是辨識一個甚麼「家」,却偏偏只冲着他的頭銜照單全收,完全無人去審视他的作品是否具備真正的藝術性和思想性。
永傑君這種專一而有系統的收藏,漸趨深入完整而極具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但他却只自謙「小小的展示」,也沒有給自己任何頭銜稱號,例如「館長」甚麼的。
這也是令我心生敬意,自作主張妄稱他為「戲痴」的根本原因。
咸豐十年左右,華人就來到紐西蘭,一百六十餘年間,華人并未停止移民紐西蘭,從先僑手挽小籐篋到如今帶着技能資金,從海路屈踞艙底股脾交錯千辛萬苦,到如今珍寶客機朝發夕至,華人帶來的東西就更多更龐雜了。其實在這個移民國家,英法歐美、南太島國以及亞非各族裔移民都帶來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一個接一個的節日,每每有各族服飾、美食以及歌舞,一如漢密爾頓的的萬國花園,争奇鬥艷,一起開放,同聲歡唱。
「茂腔博物館」展示的正是華人帶來此地的一塊瑰寶。
擠滿賓客的客廳里,一部帶大喇叭的老唱機正在播放半世紀之前的茂腔膠唱片,永傑君表示在英國味濃郁的異國聆聽地道的山東戲曲,往往令他有時空錯置之感。其實文化藝術本無籓篱,最美最好的東西,人人都能理解,都能感受,都能鑑賞。重要的是你的東西必須真好,而不是徒具華麗外表,內容淺薄空泛,靠大紅大綠大排場,喧囂熱鬧的硬推銷,絕不是傳播弘揚中華文化。這種東西沒有藝術魂靈,缺乏真正美感,看了過目即忘,聽了也作耳邊風。
不同傳統文化相互之間并不排斥更無對立,關鍵就在於我們帶來的東西,首先必須原汁原味,充滿原生始創的本土風味,涵括典雅精緻的文化特質,真實反映人生与情感,呈現優雅的生活美學,如此,必得他人喜愛推崇。
當越來越多的本地人成為知音,與我們一起欣賞同樂,你我不再自彈自唱,全方位融入在地社會,并且成為紐西蘭文化与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日久他鄉變故鄉,就不再是一句空話了。
謹以此文,祝賀永傑君的個人博物館揭幕。
更多
扭转乾坤
文章
|
|
|
為過去爭吵將使我們失去未來 |
|
二選一還是貨比三家 |
|
行走雲端的紐西蘭防疫 |
|
封城日子怎樣過 |
|
我們如何以及何時拿到通往自由的門票 |
|
我們都是《魷魚遊戲》的參與者 |
|
紐西蘭抗疫政策的三個版本 |
|
為紐西蘭之子拍的電影 |
|
Britomart火車站和Te Komititanga廣場 |
|
在紐西蘭打疫苗 |
|
不要成為「自己成功的受害者」 |
|
孤島不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