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叹的高起点:再看张劲帆一篇1989年的报告文学作品
何与怀
其实,可以说,站在历史正义一边,抱持普世价值观念,一直张劲帆的血液里奔腾。
还可以从1989年说起。许多研究澳华文学的学者甚至熟悉张劲帆的文友,似乎都忽视了当年他一篇重要作品——他于1989年5月脱稿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的报告文学《艰难的苏醒——《青年论坛》浮沉录》。这篇长达十万字的作品,就像其纪实的对象一样,时运不济,完稿时本来某大型文学刊物已准备发表,不料“六四”事件发生,在中国大陆发表已属断不可能。多年以后,张劲帆将文章压缩到八千多字,以“《青年论坛》停刊始末”为题,发表于香港时政杂志《争鸣》1996年10月号上。至于全文,则是首发于《澳华文学网》,此时已是2011年5月5日。
张劲帆此作开篇就非常大气,掷地有声:
拿破仑对欧罗巴说过:你们不要去掠扰中国那头巨狮,他一旦醒来,会震撼整个世界。
公元1949年一个晴朗的日子,毛泽东站在紫禁城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真的站起来了吗?是的,中国人民在旧世界的剥削者、压迫者、侵略者面前站起来了,却在“大救星”毛泽东的面前跪了下去。
中国这头巨狮醒来了吗?是的,它在漫长的沉睡之后,苏醒过来,挪动身躯往前走了几步,可她太疲惫、庞大的骨架支撑的是瘦羸的肌体,常在苏醒一阵后又睡睡回笼觉,在迷离的梦中一边与往昔的梦魇叙旧,一边编织未来的神话。
当我们的祖先把狮子的形象从海外引进之后,牠就失去了跳跃的身姿,被抽去了生命的活力。走遍中国广袤的大地,所能看到的石狮子几乎都是龇牙咧嘴威严地蹲坐着,凝固成永恒的静穆。也许,这就是东方人的实用主义吧,取其凶猛相为我司阍镇邪,至于那跳跃灵动的生命力,见鬼去吧。在中国,龙才是真正的主宰,生命力是龙的专利品,这只要看看北京故宫里的雕龙、画龙有多少种姿态,就一目了然。
张劲帆文中这种既具政治性又具文学性的宏大叙事口气,是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思想界甚至整个社会的典型话语口气。那是结束十年浩劫进行拨乱反正的年代;那是虽然一年“左”一年“右”但“主要防止‘左’”的年代;那是邓小平说的天塌下来有胡赵顶着的年代;那是施行开放改革倡导“三宽”即宽厚、宽容、宽松的年代;那是广大民众特别是年轻人意气风发感到有奔头的年代。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政治氛围中,全国第一家青年理论刊物《青年论坛》应运而生。
它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1984年11月出版了创刊号。创刊号发表了胡德平的《为自由鸣炮》一文,这在当时真是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一炮!接着,每期都有老中青各路名家大作刊发。胡平的长文《论言论自由》也分为上、下在兩期上刊登——这是胡平这篇代表作首次也是惟一一次在中国大陆的正式出版物上发表。很快,《青年论坛》便以其理论联系现实的学术品格、勇闯理论禁区的探索精神、敏锐泼辣的战斗风貌、清新活泼的爽利文风在理论界独竖一帜,风靡全国,发行量达到四万份,被读者誉为“当代青年的思想库”、“新时代的《新青年》”。编辑部几位同仁,当时甚至不知天高地厚地设想:“要让《青年论坛》成为各级领导和青年学子的案头必备书”。在当时中国“文革”之后的改革开放大潮中,《青年论坛》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不过当时杂志影响之大,的确超过一般人所想像。有些党政领导对外国来访客人甚至这样说:“你们要了解中国年轻一代在思考什么,可以读读《青年论坛》杂志。”
但是,令人哀叹的是,这只是昙花一现。1987年初,神州大地又出现了一场政治运动——所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最后连中共总书记胡耀邦也被赶了下台。《青年论坛》这份前后共出版了十四期的双月刊,正当它轰轰烈烈如朝日喷薄时,被迫夭折了,寿命仅仅两年多。
这么一个重大的甚至涉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政局变化的思想学术出版事件,有幸被张劲帆捕捉住了,记录下来了。
今天,笔者重读了《艰难的苏醒》张劲帆这篇三十一年前的作品,还是不能不深感钦佩。最基本的是它的内容真实。这一点得到该刊物创办人和负责人李明华博士以及其他研究者的证实。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张劲帆利用了他的有利条件。他1982年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后,分配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文学研究。《青年论坛》是湖北省社科院主办的,身为该院研究人员的他,与该刊物工作人员是本院同事,交往密切。他目睹了整个过程,熟识事件的来龙去脉,掌握的资料比较确切。张劲帆成就此作也来自他的敏感。他嗅出这个刊物的创办的重要性,从一开始即收集《青年论坛》的相关资料,对创办人和其他有关人员进行过几次长时间的采访,写出的是来自即时性的珍贵的现场素材。再者,报告文学的第一属性虽然是真实性,但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要注重文学性,要有文采,要剪裁得当,要耐看,这些《艰难的苏醒》不缺,受过四年大学中文系训练的张劲帆写作从容,得心应手。当然,我更注重的是,张劲帆撰写此文,是站在促进社会前进的高度,对错是非,爱憎分明。他非常正确地看出了,中国衰败使得改革成为当时任何人都无力拒绝的历史必然要求,然而,其中有些人并没有抱着民主的理想,他们其实是专制主义信奉者,只是把思想解放运动作为清除障碍的权宜之计,非常害怕它唤醒民主要求从而危及他们的政权。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年中国思想理论界总是风风雨雨,翻来覆去,为什么《青年论坛》最后被迫夭折。
《艰难的苏醒》于1989年5月脱稿,当时尚未发生“六四”。但张劲帆显然是支持民主运动的。在此部长篇作品的最后,他说,《青年论坛》就此成为历史而不复在现实中存在,它所针砭的社会痼疾还未消除,所追求的社会理想远未实现。但是,争取民主的斗争不会完结,时代精神的号角总会有人吹响。在他作品即将杀青时,张劲帆不忘为眼前所见特地写下:1989年4月至5月北京和全国各大城市又掀起了风起云涌规模空前的学潮。作品最后一句话读来相当悲壮:
让我们的子孙踏着由我们的身躯铺平的道路去迎接新世纪的太阳吧!
张劲帆这篇1989年的《艰难的苏醒——《青年论坛》浮沉录》显示了他令人惊叹的高起点。如果说《初夜》《云与鸟》《热土》是张劲帆最重要的小说,那么,在这之前,他已写出他最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品了。在作品中,他说:“《青年论坛》的兴衰成败是整个中国思想理论界的缩影,也是当今整个中国政治态势的缩影。”这个“缩影”,他写出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其价值,综合来说,应该超过他其他作品。笔者大胆预测,将来人们公正回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思想史出版史时,张劲帆这部报告文学一定会被提到。
(《文如其人:实在认真坚守信念的张劲帆》之八。写于悉尼封城防疫期间,2020年5月10日定稿。)
更多
与怀
文章
|
|
|
沉沦神州的血祭者 |
|
杨恒均博士的意义 |
|
何与怀:一场人为撕裂澳洲社群的“盛举” |
|
就是要人人自危,全民互撕 |
|
何与怀:也谈“澳华文学的黄金时代” |
|
保卫文学:从夏志清评张爱玲两部作品谈起 |
|
何与怀:十字架下的圣女 |
|
那一湾定格了的崇高的母体乡愁 一一 纪念余光中先生 |
|
|
|
何与怀:一周年了,让我们记住 |
|
何与怀 | 那颗曾经划破夜幕的陨星 |
|
何与怀:四十年四角爱恨情仇终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