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行在紐西蘭很常見,本地人高興就遊行,不高興也遊行。
本周末有一個土生女孩組織遊行,她姓「Tan」,跟記者林肯譚同姓,也是早期南粵潮汕移民鄉音翻譯英文遺下的歷史誤會。故譯成「陳」而不是「譚」。陳小姐的遊行是反對歧視亞裔。消息傳開之後,有人吆喝叫好,我却有不同看法。
我在陳小姐的臉書上談了自己的看法,她非常有禮貌也非常冷靜地与我討論,絲毫沒有一聽不同意見就火冒三丈。她說自己會盡可能讓活動更理性更和平,我相信陳小姐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
一般而言,民眾搞到要成群結隊跑到大街上表達訴求,往往是事態到了很嚴重的程度,所以遊行是諸多抗爭手段中近乎最後的終極手段。
紐西蘭的確存在種族岐视,但對亞裔的種族歧視是否嚴重到須要上街示威,就有待商榷了。
政府统計二零二零年紐西蘭種族歧視案例五百餘宗,其中針對亞裔的不到三分之一,亞裔包括東南亞和東北亞各族裔,華人佔的比例就更有限了。
由此可見,紐西蘭對亞裔的種族歧視仍然是少數的,并未構成普遍的社會性歧視。即使是在疫情之中,絕大多數紐西蘭人仍然待人友善,社會風氣依舊祥和,沒有戾氣,也未出現對亞裔明顯的敵意。
在這個前提下,是否一定非要遊行不可,就更加須要三思了。
因為民眾成群結隊跑到大街上表達訴求,雖然能夠對當局施加壓力,可以引起社會各階層甚至國際的關注。但是如果事態并非十分嚴重而我們又過度反應,就會適得其反,得不到同情与支持,反而引起反感,甚至刺激極少數偏激者妄動。
我理解陳小姐發起遊行其中一個原因是美國的事態帶來了影響。特別是當國与國之間發生某種對抗時,又或者是疫情導致死亡与失業,封城帶來諸多困難。一些民眾根本分不清政府与人民的區別,往往把氣出在無辜的平民身上,施以謾罵甚至攻擊。
正在美國發生的慘劇与以上各種原因不無關係。
但是美國同紐西蘭兩國不可相提并論,我們可以聲援与支持美國的同胞,可以聯手社會各團體協同政府相關部門,結合美國的種族問題探討本地種族關係的隱憂,敦促投入更多資源改善種族關係。不要等到事態惡化一發不可收拾才來行動。
如果陳小姐將遊行改辦一場座談會,就種族歧視問題廣邀朝野各族各界人士參與,對當下種族歧視問題進行全面檢討,深入探究,或者對問題的改善或解決更有實貭幫助。
現實生活中的「種族歧視」是复雜而多方面的,人們只是用「種族歧視」四个字籠統概而述之。
種族歧視是存在人們頭腦里的一種思想意識。
它包括對某一種族的厭惡和仇恨,不喜歡這個人種以及她的文化与習俗,甚至他的膚色和眼睛的形狀﹔
有時也源於歷史、宗教、意識形態、國際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對某一國家族裔的排斥﹔
有時涉及到彼此生存空间的争奪,也涉及到某些人言論行為在僑居地引起反感。
種族歧視歸根結蒂就是指一部份人瞧不起另一部份人。其實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某種歧視傾向。
譬如覺得自己的種族優秀至上,覺得某一種族懶惰、嗜酒、吸毒甚至殘忍而毫無人性。比較富裕又自翎成功的人,往往容易有社會達爾文主義傾向,崇尚汱弱留強,卑睨弱勢族裔,認為他們是依靠福利的寄生蟲,甚至不允許自己的子女在學校跟某族裔的同學一起玩。
平心而論大家都是人,你不喜歡受到歧視,又為何歧視他人?!
所以我們必須零容忍種族歧視,毫不畏懼地維護自身的尊嚴,種族歧視是毒素,在一個社會里滋生敵意与衝突,令人們缺之安全感和生活失序。
種族歧視通常發生在移民國家,遭受到歧視的一般都是少數族裔,在人口与其它實力方面遠遜於龐大的本土主流族群。所以我們如何應對,如何保護自己非常重要,除了勇氣還須要智慧,要善於聯合本土族群反歧視的主流力量,爭取政府關於多元文化和種族和諧國策及法令的支持,同時也要敦促自己的族群遵法守紀,尊重本地文化和融入本地社會。雙向而行才不致背道而馳,不自我孤立才可以成為大家庭中之一員。多管齊下,持之有恆,方能有效壓制及消弭極少數偏激与無知的極端行為。
遊行只是其中的方式之一,要做的事還很多很多。很慶幸有陳小姐這樣的年輕人站出來,實華社之幸也。
更多
扭转乾坤
文章
|
|
|
為過去爭吵將使我們失去未來 |
|
二選一還是貨比三家 |
|
行走雲端的紐西蘭防疫 |
|
封城日子怎樣過 |
|
我們如何以及何時拿到通往自由的門票 |
|
我們都是《魷魚遊戲》的參與者 |
|
紐西蘭抗疫政策的三個版本 |
|
為紐西蘭之子拍的電影 |
|
Britomart火車站和Te Komititanga廣場 |
|
在紐西蘭打疫苗 |
|
不要成為「自己成功的受害者」 |
|
孤島不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