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或者華人來到南太平洋諸島,會認為這是「汪洋之中的島嶼」(islands in the far sea),但在包括毛利人在內的島民心目中,這里却是「群島之洋」(sea of islands)。
前者是陸地觀點,將島嶼視為散落在大洋中資源匱乏、距離遙遠、經濟落後的區域﹔後者則是海洋觀點,認為生活空間并非侷限一個小島,海洋是連結島与島之間的「道路」,而且四通八達,暢通無阻。
我在斐濟、所羅門、薩摩亞、巴布紐幾內亞等島國,都有過以舟代車在島嶼之間往返的體驗,出發時船上滿載薯芋水果和大聲說笑的土著,返回時老少拎着大包小包米麵罐頭。朝往夕返,方便之至。
所以在南太平洋生活,首先要瞭解島民思維中的海洋觀點。海洋就是是他們的身體與世界,而且他們看到的海洋是一個充滿連結的場所,而非充滿孤立島嶼的地方。
這就是「孤島不孤」。
其次,海洋觀點的「孤島不孤」,同時存在於南太平洋島嶼社會中,成為一種人際關係的文化。
在毛利人与島民心目中,人跟小島一樣并非孤立、互不相干,也并非你是你,我是我。他們覺得個人只是關係網絡中的一個身份。同陸地觀點的個人主義有所不同。
毛利文化中人與人之間的網絡,意味着人們擔任的是地方的守護者和信託者,讓資源與知識能夠永續,造福其他人與生物。這樣的價值概念強調祖靈和他人對個人的幫助和栽培,因此財富需適度分享,擁有權力者要抱持正向情感、照顧的心。將一切視為命運的共同體。
曾有人類學者認為,相對於過度個人中心、貧富差距益發懸殊、地球環境屢遭破壞的西方資本主義与新自由主義所形塑的世界,毛利人与島民的這一種「孤島不孤」的共享價值是送給世界的最珍貴的禮物。
很可惜,并非所有的毛利人都有這種「孤島不孤」開闊的視野,以及「命運共同體」的寬廣胸襟。有些人可能已經忘記了,除了要求他人善待自己,自己也應該善待他人﹕同毛利人一起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歐裔白人、亞裔以及其他各族人民。
一八四零年,南北島毛利人与英國人簽署「懐唐依條約」,盡管日後關於條約有種種爭議,但五百三十餘位毛利酋長的簽名畫押的文本仍在,不論你高興還是不高興,這的確是毛利人的祖先代表毛利人作出的正式決定。
白人与毛利人二元社會的建立与發展是不争之實。歷史上雙方之間發生過對抗与戰爭,毛利人的確曾經受過不公待遇甚至傷害。但是紐西蘭自建國後逐步走向民主法治,毛利人的地位與待遇的確得到提昇与改善,歷史遺案亦得到懐唐依法庭審理并陸續作出一筆又一筆巨額賠償,毛利人文化得到尊重,針對毛利人的福利政策亦一一制訂,這是一個舉世公認的事實。雖然有待改進及完善的地方還很多,但國際輿論也普遍認可毛利人是世界上最受善待的原住民。
隨著更多移民的進入,二元社會發展為多元社會已成不可逆轉之勢。這個國家已經不再屬於任何一個族裔,而是屬於各族裔人民共有。目前部份毛利國會議員、政黨要求成立毛利國會,以毛利文命名國家及地名的提法,是一種倒退,也從根本上背離了其「孤島不孤,共享價值」的毛利傳統精神。
作為這個國家的原住民,毛利人以及毛利文化是彌足珍貴的財富,應該受到保護与重視。毛利人對紐西蘭的貢獻是巨大的。但是將毛利人落後、疾病以及犯罪率高等不幸的事實,統統歸咎於政府的過錯,對毛利人的照顧不周,是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毛利人現狀的。與其屢屢諉過於人,予取予求,不如坐言起行,勵精圖治,發奮上進,改變自己。
毛利國會議員、政黨和酋長作為擁有權力者,首先要放棄强行改變多元社會的分離主義,應該秉承毛利優良傳统,抱持正向情感、照顧的心,主動倡導結束歷史爭議。將歐裔白人及其他族裔的全體紐西蘭人納入毛利傳统中的「人的網絡」之中。不分膚色和種族,一律視為紐西蘭的守護者和信託者,讓資源與知識能夠永續,造福其他人與生物。
毛利人應該重提「孤島不孤」海洋觀點,并且以原住民身份來推動成立一個紐西蘭各族人民的「命運共同體」,如是必令毛利民族得到各方真正的尊重,也能讓這個國家擺脫歷史的羈絆,更加和諧、安定与繁榮。
(本文部份內容參酌郭佩宜「太平洋群島的文化視野」)
更多
扭转乾坤
文章
|
|
|
為過去爭吵將使我們失去未來 |
|
二選一還是貨比三家 |
|
行走雲端的紐西蘭防疫 |
|
封城日子怎樣過 |
|
我們如何以及何時拿到通往自由的門票 |
|
我們都是《魷魚遊戲》的參與者 |
|
紐西蘭抗疫政策的三個版本 |
|
為紐西蘭之子拍的電影 |
|
Britomart火車站和Te Komititanga廣場 |
|
在紐西蘭打疫苗 |
|
不要成為「自己成功的受害者」 |
|
華人組黨的前車之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