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故宫博物院物典藏近70万件册的艺术品和文物,大部分是原先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机构所藏来自紫禁城、盛京行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皇家旧藏;另有部分是编列预算购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归还文物,以及透过各界捐赠和征集而来。藏品时间跨度涵盖新石器时代至今长达8,000年,各类藏品分别交由器物处、书画处、图书文献处和南院处等4个策展部门管理,当中以长篇铭文的青铜器、古代早期的名家书画、善本古籍和官窑瓷器等搜藏最具影响力。 展厅内是按照文物类别以编年方式系统性地陈设4,000余件展品,器物类展件相隔半年至2年轮换一次,书画和图书文献类展件则每3个月定期更换。
士林官邸分为花园与官邸两部份,花园部份隶属于台北市政府工务局公园路灯工程管理处园艺管理所。这里过去一直门禁森严,但现时已开放供游人参观,并时常有花卉展览。
参观完故宫,从士林官邸出来还不到12点,比预计的要早得多,于是坐捷运直奔淡水。
1964年,为纪念国父孙中山先生之「伟大人格及革命行谊并发扬其思想学说」,开始筹建国父纪念馆。
1965年,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亲自主持奠基典礼;翌年经公开征图,建筑师王大闳之设计图样入选,由于建筑设计过于现代化,无法融合当时政府推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政策,在蒋中正的压力下建筑设计僵持一年,最后又在外型上加强中国建筑特色而修正设计。
1972年由毅成建设承造完成主要工程,举行落成典礼,并由蒋中正亲书「国父纪念馆」五个大字做成黑底金字的横匾悬挂于馆之正门上方,横匾右侧抬头为「中华民国六十一年」,横匾左侧落款为「蒋中正敬题」与凹刻印鉴。
1975年,蒋中正总统病逝,丧礼在此举行。
国父纪念馆由名设计师王大闳设计,本体建筑为唐朝风格,线条简链,结合传统与现代。主要特色为其飞檐与正面入口。该本体建筑未完全仿古,例如并未采用斗拱,以小梁取代檐椽。屋顶也放弃传统瓦顶,而使用釉面。该建筑曾获美国教育部「最佳建筑奖」奖励。民国94年(2005年)在台北市政府举办之市民票选「北市十大建筑」活动中,获选第六名。前五名是台北101大楼(民营)、美丽华摩天轮(民营)、中正纪念堂、圆山大饭店、总统府。
国父纪念馆高30.4公尺,每边长100公尺,由每边14支灰色大柱顶起翘角像大鹏展翼的黄色大屋顶,安静地座落在十万公尺见方的平地中央,四周丛林、花草、广场围绕:突显建筑物和环境的对比,引人注目;且给人们第一个感觉是宏伟,很有气势,且巍峨庄严的建筑本体,粗犷、刚强,朴素中又不失应有的细致;所以国父纪念馆外观宏伟、高雄、简洁、明爽、有力,不但使人产生景仰,也令人感到力与美的结合。
入口大厅的国父孙文铜像,本体高5.8公尺,总高8.9公尺,重16.7吨,为美术家陈一帆教授作品。铜像前方由中华民国国军三军仪队站岗保卫,每小时执行卫兵交接仪式,成为台北观光的重要景观,近年来中国大陆人士来台交流、旅游,多安排国立故宫博物院与此地参观。铜像基座刻有孙中山先生以毛笔亲自书写的《礼记·礼运·大同》篇内容,第一句为「大道之行也」,最后一句为「是谓大同」。
台湾位于地震带上,在台北盆地的范围内,又有3条小断层及轻度土壤液化,为了兴建台北101,这个建筑的设计必定要能防止强震的破坏。
台湾每年夏天都会受到太平洋上形成的台风影响,防震和防风是台北101所需克服的2大问题,为了评估地震对台北101所产生的影响,地质学家陈斗生开始探查工地预定地附近的地质结构,探钻4号发现距台北101约200公尺左右有一处10公尺厚的断层。
依据这些资料,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大小不同的模型,来模拟地震发生时,大楼可能发生的情形。为了增加大楼的弹性来避免强震所带来的破坏,台北101的中心是由一个外围8根钢筋的巨柱所组成。不过良好的弹性,却也让大楼面临微风冲击,即有摇晃的问题。抵销风力所产生的摇晃主要设计是阻尼器,而大楼外形的锯齿状,经由风洞测试,能减少30%至40%风所产生的摇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