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西兰华文作协 :金磚傳奇 -澳纽网文苑





首页 > 澳纽网文苑 > 纽西兰华文作协

金磚傳奇

作者: 立言    人气:     日期: 2010/3/31


  年幼時隨父母游故宮,聽說皇宮裏是“金磚鋪底”,總禁不住好奇心對腳下的地面左看右看——那時故宮各宮殿還是允許遊人入內的——黑漆漆,亮光光,怎麼看也看不出金子的蹤影。年長後研究明清宮廷史,才知道所謂“金磚”名不虛傳,其來有自。
  “金磚”當然不是金子造的。封建時代人們對金碧輝煌的紫禁城有莫名的憧憬和神秘感,況且皇宮地面用材的確叫“金磚”,所以“金磚鋪地”所言非虛。這種“金磚”其實是頂級製作的澄泥磚,僅限皇家御用,而且由於工藝繁複,造價高昂,即使在皇宮也只有太和、中和、寶和三大殿及後宮的一些重要宮室才能使用。
  金磚的特點是“敲之有聲,斷之無孔”,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擊聲若金石,歷經幾百年,仍可保持光潤如玉,平滑似鏡。後來故宮博物院禁止遊人入宮殿內參觀,很重要的考慮就是保護這些因工藝失傳而無法複製的金磚。
  歷史文獻記載,金磚主要產自江南蘇州,現在也有“禦窯”存世,據說自明朝永樂年間營造北京城時已經啟用。金磚的製作要經過取土、制坯、燒制、出窯、打磨和浸泡等主要工序,每項工序又包含幾十道小工序,因此一塊成品磚的製造工藝多達百多道。僅“取土”一項,就須經過掘、運、曬、椎、漿、磨、篩等七道工序,耗時長達8個月。而在此之前,探洞取得的當地特有的“澄泥”還要在露天堆放一年,受盡雨雪,從而分解顆粒,使質地變酥,成為“熟泥”。熟泥製成磚坯,又要放室內陰乾兩個月,不能曬不能吹,否則會開裂。幹坯入窯,先要用糠柴文火熏燒一個月,再經片柴燒一個月,棵柴燒一個月,最後用松枝柴燒40天,才能窨水出窯。出窯後還要經過打磨,就是在一個大水槽裏用水邊澆邊磨光,最後用桐油浸泡,這是金磚愈久愈亮的關鍵。這樣製成的金磚,歷時2年多,費用不可勝數,明代一塊金磚價值50兩白銀,故有“一兩黃金一塊磚”的說法。由於製作工藝失傳,明清製作的金磚如今有價無市,09年大陸一次拍賣會上,一塊金磚以2萬人民幣拍出。
  筆者10多年前到故宮採訪,在東路某處宮殿修復工地看到了幾摞大塊四方形的青灰色澄泥磚。陪同的友人告訴我,這是仿製的金磚,每塊價值也在百元左右。據他說,故宮的老師傅們都知道,古金磚殘塊是做硯石的好材料,也可用來磨刀。就是在故宮博物院,真正的明清金磚庫藏也不過幾百塊而已,是真正的國寶。
  皇帝居住的宮殿,用什麼高級材料鋪地不可得,為什麼一定用磚呢?相信很多人都有這個疑問。
  答案在於中國北方的氣候特點和生活方式。古代北京地區氣候乾燥、冬天嚴寒,民居取暖主要靠火炕。炕與灶相通,燒火煮飯的餘熱經炕洞傳到炕表面,人在炕上吃飯、活動、睡覺都很溫暖,所以民間以睡“熱炕頭”為享受。在皇宮裏,將火炕化為“地爐”,即整個宮室的地面就是一個“火炕”,地下有爐坑,冬天將燒紅的木炭用鐵推車推進爐坑裏,定時更換,煙自牆壁的煙道排出。熱氣是朝上走的,人在宮中,自下而上,四壁皆暖,其適意自不待言,故清道光帝有詩曰:“花磚細布擅奇工,暗熱松枝地底烘。靜坐只疑春煦育,閑眠常覺體沖融。”就是吟詠這種“地爐”的。既然地下要燒火,地板自然不能是木料,石材因導熱過快,久燒又易開裂,也不適宜。於是磚石就成了首選,而且這樣精工製作的金磚,在鋪設時表面還要燙一層蠟,最後再拋光。
慈禧身邊的宮女曾回憶說,冬天因為生地爐,鋪地的金磚乾燥易起塵土,慈禧居住的儲秀宮,專有負責擦洗地面的宮女,一班八名,每天趁慈禧早晨上朝時,四人跪地擦拭,四人洗涮抹布,分兩組,先擦東西兩個單間,再擦中間三間,前後用清水擦三遍,最後退著擦到門外,連腳印都不許留。
  詩聖杜甫雲“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本期三人行,遊子與永傑分別寫了民間的土豆泥牆和牛糞牆,為形成反差,我選故宮金磚為題。封建社會巨大的貧富差異,註定了其必然走向衰亡的命運,當為今人之戒。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更多 纽西兰华文作协 文章


【新西蘭華文作協】辭秋疏歲月,飽露傍家園

【第一届珂珂文学奖获奖者选集】红发帕克小姐的一堂课

原创:没有性别的神

【第一届珂珂文学奖获奖者选集】同桌

【紐西蘭華文作協】星閃鳥安眠,詩韻裹粽香

【第一届珂珂文学奖获奖者选集】老街畅想

【第一届珂珂文学奖获奖者选集】隘口小道

【第一届珂珂文学奖获奖者选集】诗七首

【第一届珂珂文学奖获奖者选集】那个花开的午后

【第一届珂珂文学奖获奖者选集】《波斯王后》后记

【第一届珂珂文学奖获奖者选集】风雨小白楼

奥克兰的雨——乐活记
 

更多>>  


彩虹摄影

浏览微信精选文章,免费公众号推广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

© 2024 澳纽网 AusNZ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