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加美财经)
2021/7/3 20:51:19
图片图源:Unsplash
今年以来,IPO市场异常繁荣,许多中国明星公司提交IPO申请、挂牌上市,比如滴滴出行、奈雪的茶等等。有业内人士评价称,这种疯狂,让人联想到了1999年的互联网泡沫。
不过,和彼时互联网企业上市后就受到疯狂追捧不同,今年许多公司上市即破发,市场相对更理性一些。敲钟等IPO仪式虽然光鲜亮丽、吸引眼球,但企业的内在价值更加值得关注。
美股港股IPO狂欢
根据彭博社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企业IPO融资额达3500亿美元,创造历史新高。此前最高纪录为2020年下半年的2820亿美元。
中国明星公司也在这半年里疯狂地涌向股市。
据安永数据,仅今年一季度,就有近20家中国企业在美股挂牌,占所有赴美上市外国企业的一半。最近,还有滴滴、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爱回收、满帮等国内众多知名企业赴美上市。
根据研究机构Dealogic的数据,在爱回收之前,2021年有29家中国公司在纽约融资59亿美元。去年同期,14家公司募集了20亿美元。
纽交所首席中国代表Vera Yang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今年有约60家中国公司计划赴美上市,数量达到去年的近两倍。
港交所也迎来了最好的半年,上半年企业IPO融资额达260亿美元,同比增长54%。快手、京东物流等五大科技公司占据了IPO融资额的2/3。
快手IPO融资额达62亿美元,是今年规模最大的IPO。京东物流融资额达36亿美元。百度、B站赴港二次上市分别融资31亿美元、30亿美元。根据毕马威统计数据,这4家公司均跻身今年前十大IPO。
34家中概股20家破发
虽然上市热潮汹涌,但今年以来新上市的明星中概股股价表现并不算太好。
比如,6月30日,“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登陆港交所,开盘即跌破发行价19.8港元,全天始终未超过发行价,收盘报17.12港元。
据彭博数据,截至5月底,在今年已上市的34家中概股中,有20家股价已跌破发行价,包括水滴、怪兽充电等等,破发比例约60%。
规模最大的明星公司也未能幸免。有中国“货运版Uber”之称的满帮集团IPO融资额16亿美元,是今年中国公司在美国规模最大的上市案之一。但上市以来公司股价跌跌不休,截至6月29日收盘,满帮股价为16.15美元,较发行价19美元下跌15%。虽然近日股价有所回升,但截至7月1日收盘,上市已超过一周的满帮股价仍低于发行价。
电子烟公司雾芯科技融资额紧随满帮之后,今年1月筹集了14亿美元。截至7月1日收盘,雾芯科技股价为8.77美元,较发行价12美元下跌约27%。
还有的公司,自上市以来,股价一直低于发行价,那些申购中签的投资者没有一丝“逃命”的机会。
以最近上市的每日优鲜为例,6月25日上市首日开盘价为10.65美元,截至7月1日收盘,每日优鲜股价为8.84美元,始终低于13美元的发行价。
图片图源:雪球网
没能抢占“生鲜电商第一股”宝座的叮咚买菜,也被“连累”削减筹资额。
根据监管文件,叮咚买菜计划通过IPO筹资3.57亿美元。但在上市前一天叮咚买菜又提交新的监管文件,将筹资目标削减70%、减至9440万美元。市场普遍认为这是叮咚买菜管理层应对每日优鲜IPO破发所作的调整。
有的公司,虽然没有破发,但和刚上市的时候受追捧相比,现在要冷清得多。比如“短视频第一股”快手,2月份刚刚上市的时候,短短几日,股价被炒到最高417.8港元,然后不到半年,股价较最高点已经腰斩,截止6月30日收盘,快手股价已跌破200港元大关。
对于今年IPO的公司,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亚太区IPO业务负责人Ringo Choi点评称:“首次公开募股后的价格走势不如去年,”他预计,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公开募股的速度会放缓,尤其是在宏观经济环境变坏的情况下。
上市并非企业终点
显然,那些欢欢喜喜敲钟上市的公司,并不一定都是最后的赢家。所谓备受资本青睐的“宠儿们”,上市或许只是为了补血续命、给投资人一个交代或套现的机会。企业上市前所面临的问题,上市后依然需要解决,而伴随着财务数据更加公开透明,公司承担的压力也更胜于上市前。
比如,生鲜电商叮咚买菜、每日优鲜在前置仓模式下虽然实现了快速扩张,但由于前置仓建设和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生鲜食品极易损耗,两家公司目前均处于亏损烧钱状态。疫情红利过后,能否维持高增长,最终实现盈利,仍具有不确定性。这也是为何每日优鲜上市首日,市场用脚投票的主要原因。
还有的企业,深陷烧钱和亏损的泥潭,在一级市场融资困难,只能选择上市融资,比如哈啰出行。
图片图源:哈啰出行官网
据腾讯新闻《潜望》报道,寻求上市前哈啰出行曾把国内Top10的投资机构基本找过一遍,VC、PE以外,产业链的资本也找过,然而并没有得到新的融资。天眼查信息显示,该公司上次融资还是在2019年12月,已经1年半未补充“弹药”。
根据招股书,截至2020年12月31日,哈啰的流动负债超过流动资产5.045亿元(约合7730万美元)。也就是说,上市前夕哈啰出行已经到了流动资产不抵流动负债的地步,短期偿债能力也在变弱。
对于资本来说,上市前投资人通过资金、资源等各方面的扶持,帮助企业一步步壮大,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资本的投入都是需要回报的。
有的投资人急于变现,会催促投资的企业抓紧上市。去年10月,燃财经曾报道,一位投行人士称:“不是今年,就是明年,后年就晚了。现在不管巨头,还是刚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只要不是押注未来硬科技的,都在抢滩登陆。”
上市后的“精准”套现,瑞幸咖啡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据券商中国报道,瑞幸咖啡上市后,其A轮、B轮的领投方,也是其最早和最大的外部机构投资者大钲资本大幅减持,“躲过了”瑞幸造假败露后的暴跌。
2020年1月8日,大钲资本就曾减持瑞幸3840万股,持股比例从14.79%下降至12.15%,套现2.3亿美元。大钲资本彼时称,减持后已收回当初对瑞幸资本的投资成本,大钲资本仍然是瑞幸咖啡最大的机构股东,并持续看好瑞幸的长期发展前景。
但“持续看好瑞幸咖啡”的大钲资本,此后并未停止减持步伐。截至2020年1月21日,大钲资本旗下美元基金Centurium Capital Partners 2018, L.P.持有瑞幸咖啡股份1.45亿股,持股比例为7.51%,较1月8日再次减持近亿股。
大钲资本自然不是唯一一家提前“出逃”的机构。截至2019年年底,曾1.5亿美元投资瑞幸咖啡B+轮的贝莱德已经悄然清仓。而在2019年3季度末,贝莱德共持有1178.1万股瑞幸咖啡股票,持股占比为0.61%,市值约2.24亿美元。
比普通投资者更了解公司经营状况的投资人和机构股东,倒是有机会提前“溜之大吉”,但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而言,说不定当初撞大运中的签来年就是一颗雷。
上市的不一定是赢家
瑞幸咖啡曾创造中国公司赴美上市IPO最快记录,但上市不到1年,就被著名做空机构浑水指控捏造公司财务和运营数据,令人大跌眼镜。
事实上,在瑞幸财务造假“东窗事发”之前,就有媒体质疑过其盈利能力。券商中国曾报道指出,从盈利和投入的方向来看,瑞幸更多的还是在依靠补贴进行规模拓展,然后补贴到什么时候,至今仍为未知数。一旦补贴不再继续,瑞幸咖啡的用户粘性将面临较大挑战。
如今瑞幸咖啡虽然依旧顽强地存活在消费市场,但留给散户投资者的只剩“一地鸡毛”。去年4月2日晚,瑞幸董事会承认公司财务造假之后,瑞幸股价当天暴跌75.57%至6.4美元,到去年6月26日从主板退市,瑞幸股价一路跌至1.38美元。
有投资者称,无法想象(瑞幸)一队“聪明人”选择了最傻的路径;还有的投资者称其抹黑了中国公司的形象。
当然,也有上市后无法延续昔日辉煌,业绩下滑、市值不断缩水,以至于不得不以退市收场的。
比如,两年多以前顶着“网红第一股”的名号在美国上市的如涵控股。上市之初一度非常风光。不过后来因为公司头部网红张大奕陷入阿里高管桃色新闻风波,导致公司业绩严重受损,遭到市场投资者们的抛弃。
数据显示,如涵上市时的市值约10亿美元,完成私有化前的市值为2.81亿美元,较刚上市时缩水超70%。这个结局不得不说有些黯淡。
图片图源:如涵官网
还有的企业,虽然没有退市,但曾在退市的边缘挣扎。比如优信二手车,上市后未改亏损魔咒,2019年净亏损19.9亿元,2020年净亏损24.6亿元,不被投资者看好,股价一度跌至1美元之下,触及面值退市警戒线。
图片图源:雪球网
事实上,对于优信这样的初创企业,上市后财务公开,但数据又不理想,股价大跌,对公司经营、员工士气都有所干扰。
就连明星公司特斯拉都饱受这方面的苦恼,更别说规模更小、资源更少的初创公司了。
数年之前,特斯拉还未实现盈利,再加上其CEO马斯克的“招黑”体质,该公司经常登上媒体的负面报道,比如被指业务不可持续,是“骗子公司”。
马斯克对此很烦恼,经常在Twitter上抱怨,在2018年,还提出拟以每股420美元的价格将特斯拉私有化,虽然最后未成功。马斯克认为,“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我们的股价会剧烈波动,这可能会让所有在特斯拉工作的人分心,因为他们都是公司的股东。”
“上市也让我们面临季度收益周期,这给特斯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作为上市公司,特斯拉要在特定的季度必须做出对那个季度而言正确的决定。但从长远来看,这个决定不一定正确。”这也是许多上市公司所面临的共同困境。
总的来说,IPO只是企业发展中一个比较有标志性的节点,相对来说,长久地为社会创造价值、为股东带来回报更为重要,也决定了企业所能达到的高度,以及能在上市路上走多远。
在媒体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说法,经过多少年的努力,某企业家终于成功了,某基金又收获了一个多少亿的IPO。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公认的说法,但是实际上,可能所有的业内人士都知道,上市并不等于成功。
对于可以退出的基金来说,IPO确实是一种成功,但是对企业家来说,IPO很有可能是更艰难历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