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照亮人生的明灯
—— 读《晨曦中的读书人》有感
作者:刘培英
起初,猛一听到李焕龙老师出版了新书,很兴奋,但一听书名,我心里沉了一下,不就是阅读吗?而且是书,现在有多少人读书呢?现在的人很浮躁,难以静下心来,阅读却是需要静心凝神慢慢品味体会的。据统计,中国人的读书量是世界之最,这个最,是最少,读书又是很个人很单调的事,很难出彩,这样的书能受人欢迎吗?
带着疑惑,我打开了刚在当当网上购买的《晨曦中的读书人》,一开篇,我就被吸引住了,手不释卷,一气看完,心中暗暗称奇叫好。
《晨曦中的读书人》全书33篇,围绕着书和阅读,展现了一个个读书人的阅读故事,人物生动,故事新颖,视角独特,语言质朴,拉家常似的,一个个普通人物,一个个生动细节,一本本陶冶心灵的书籍,让读者情不自禁地走进书本,融入了故事之中,心灵感受震撼、洗礼,也会自觉地融入这阅读大军中。
请看书中的开篇《阅读者》,医务工作者王文林老师从医院退休,兜兜转转五年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准了自己的发展空间,成为真正的 “职业阅读者”。他的读书方法是很认真的,借书——读书——写读后感——和大家分享交流——再阅读修改文章——再交流再阅读再修改,一篇篇成功的书评文章如鲜花怒放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受到大家的称赞和爱戴,成为“安康人周末读书会”德高望重的长者,成为读书会的“名誉会长”指导着读书会的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读书,使我精神丰满,读书让我心情愉悦。”像这样的读书方法文章很多。
看到《敬书之人》一文,我深深感动了,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者,为了读书,坐汽车,又步行半小时,到了书架旁,掏出雪白的小毛巾,仔细擦手,把手巾铺桌子上,把图书放在毛巾上。再缓缓打开书本,阅读。这是何等的虔诚、何等敬畏之心、敬书之人啊!如果没有此书,做梦也想不到还有这样的传奇,仔细想想,书也确实配得上这样的礼遇。
《工地上的阅读者》令人咂舌。40度的烈日高温下,工地上两块摞起的水泥板上,一个人端坐着,静静读书,静如佛像,满脸是汗顾不上擦。四周是名种施工的嘈杂、机器声震耳欲聋。你能想象到吗?竟然有这样的阅读者,这个阅读者一定胸中有梦,腹有诗书,若是这样的阅读者多一些,人们的素质何愁不高?祖国也会更加繁荣富强。
《阅读使者》一文中,写的是“传文书屋”的创办者李传文老师。李老师退休后,没有拿着工资享清福,而是回到乡村的老家,自费修建老屋,并在新房子里自费创办了“传文书屋”,自己制作书柜、桌子、椅子等等,捐出4000多册图书以及挂图、字画等等,他说:“之所以叫‘传文书屋’,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传播文化,传承文明,送智下乡,服务百姓。”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帮助青年农民胡小平致富,他亲自登门考察,提建议,想方设法在十几本书中找齐了莲藕生产从莲藕整田、下种、施肥、防虫到采藕、挖藕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当天晚上,把十几本夹有纸条的书、十几张打印的技术资料送到胡小平家。这是何等的牺牲奉献、何等的感人啊!村上的农家妇女徐家翠,办了农家乐,生意却不好,李传文闻讯赶来观察,又立马回到书屋,选了几本烹饪书送给徐家翠,还指着书中图案说:“同样是土豆,人家做出了多少花样?做出了多美的花色?”从此,徐家翠成了书屋的忠实读者。在李传文的精心帮助下,胡小平致了富,徐家翠的农家乐也越办越红火,这样的事一讲一箩筐,李传文的事迹也远近有名。他所在的村也成了“全国治安模范村”“陕西省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陕西省关心下一代先进”等等,大家都说这里面也凝聚着李传文的心血和功劳。
在《饭香与书香》一文中,一个原本悲凉的故事却因图书馆而变得圆满而温馨。一位年轻的单亲妈妈养着两个读小学的孩子,母亲靠做“外卖员”养着全家。又要工作,又要带小孩,该是多么艰辛甚至几分狼狈。此文中的年轻妈妈每天早上7点,吃了早饭,把孩子带到兴安西路阅读吧(这个母亲太聪明太会挑地方了),母亲去上班,孩子们在此读书。7点半后,孩子们自己走到三百米以外的学校。下午放学后,孩子们又来到兴安西路阅读吧,做作业或读书,下午6点左右,母亲送来晚饭,三人共进晚餐。晚饭后,孩子们仍在阅读吧读书做作业,母亲继续去送外卖,晚上9点前,母亲来接孩子,一家三口,说说笑笑回家。多么温暖、有趣、有爱的场景啊!孩子们既安全又能多读书读好书。
《惠爷说书》一文更是了得,惠爷说书的抑扬顿挫、绘声绘色描写的淋漓尽致,惠爷是文盲,竟然用不耻下问,以及各种巧妙的方式、听书、学书、说书,传扬地方文化,其过程令人惊讶、敬佩、感叹、称奇。
广告 | Advertisement
在澳纽网做广告 | Advertise with us
《父亲读书》一文中,写父亲虽是文盲,却热爱党、热爱新生活,用顽强的毅力、黄牛的精神,竟然一个通宵学会读、写、背入党誓词。以后的日子里,晚上无论多晚,他不读书就睡不稳觉,锲而不舍,坚持一生,从而成了一名优秀的国家干部。
全书这样的故事太多了,每一篇都给你一个传奇、一场惊喜、一份感动,一个崭新的视野!
在这些阅读者中,有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至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有建设工地高温下读书的打工者,以及老板、农民、外卖员、教师、退休干部、弱智者,还有警察、播音员、图书管理员、基层干部等等,涉及到各行各业,塑造了安康读书人的群像,一个个鲜活的读书人,个性鲜明,典型独特,又像是一盏盏指路的明灯,给我们照亮了读书的前程。
尤其可贵的是,作家不是灌入式或居高临下的俯瞰式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动人故事、绵密的细节打动读者,教育读者,使读者看到了阅读好书带来的启迪,从中获得满满的正能量,社会需要这样的阅读,百姓需要这样的好书。书的语言一如作家昔日的特色:生动、流畅、朴实、简洁,如溪流潺潺,娓娓动人。善于设置悬念,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且,文章基本都是用第三者“他”的角色描写,人名多在文章最后出现,给人一种欲罢不能的阅读快感。
这是一本励志的书,用人物、故事说明了人要有信仰、有追求,有良书为伴,艰难的日子也能开出绚丽的花朵。
多年前,我县有一位很有名气的大夫。退休后开了几年诊所,既挣了钱,口碑还很好,老百姓说他看病药效好还便宜。后来,他老伴去世,他关了诊所,彻底回家养老。他和子女是分开住的,他独处一人,时间难打发,他想找个老伴,儿女却不答应,主要是怕被人分割财产。这位大夫好面子,不好和儿女翻脸,却又特别寂寞难耐。不知是受人撺掇还是他一时糊涂,竟然出入岁月场所,谁知刚去没几次,场子里出了一桩人命案牵涉到他,虽然最后证明与他无关,却因此臭名远扬,他觉得无脸见人,竟寻了短见。这位大夫和王老师相比,真是天壤之差。
还记得,数年前,当我的生命之舟在重大人生挫折面前呈现一片黑暗即将倾覆时,我死死抓住了阅读这个救命的人生之灯,我阅读了很多有关的书。比如我反复阅读《老人与海》这本书,尤其是书中写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这话实实在在说到了我心坎里;又仔细反复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其中那句“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通过阅读,我渐渐走出人生的重重阴霾,开始了新的征程。所以,读到《晨曦中的阅读者》一书,我更是感同身受,受益非浅。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你的气质里,谈吐里、胸襟里。藏着你读过的书,学过的知识。读书的人,不只谈论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可以谈论琴棋书画诗酒花。读书的人,看到飞鸟掠过江水,会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只能说“好多的鸟”。读书的人,登上山顶会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不是只能说“山可真高。”读书的人,到了沙漠里,会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只会说:“卧槽,好多的沙子。”一个不读书的人,看世界的眼光容易迷茫。而经常读书的人,心里是安静的,脸上是温柔的,生活是充盈的。那些读过的书,终将化作一个人的气质与风骨,让你活成最好的模样。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一本好书可以给我们许多知识和无穷的智慧。李焕龙教师新近出版的《晨曦中的读书人》就是这样一本营养丰厚、引人入胜、令人深思、回味的好书。感谢晨曦中的阅读者,感谢一直致力于安康的文化图书事业、为我们提供这道精神大餐的李焕龙老师!
新西兰 澳纽网出品
编辑:卫宏图

广告 | Advertisement
在澳纽网做广告 | Advertise with us
1,79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