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首页 > 新闻 > 编辑精选新闻

是谁在猎杀高晓松?如何制止“平庸的恶”?(组图)


来源: ( Sir电影 )    2020/7/9 12:34:10   分享内容取自各大媒体,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立场!

高晓松直播翻车了。直播中不可控的意外状况,已经上演了不少。

起初是高晓松照例扇着“晓书馆”的扇子,对着镜头侃侃而谈。

但评论区已经被口吐芬芳攻占。





权威媒体主办方不得不中断直播。

黑屏上显示着“主播暂时离开,马上回来……”

然后,主播再也没回来。



高晓松直播中说了什么触犯众怒的言论?

倒也没有。

一场“名人读名著”的公益直播,看名字也知道,平淡且无聊。

网友们的声讨,跟“名著”也没啥关系——

“历史发明家矮大紧。”

“高公知。”









骂的,正是高晓松之前语出惊人的言论——

郑成功是最大倭寇;四大发明全是假的;汉人没有音乐细胞;中国和美国最大区别就是潜规则。



全都出自高晓松的脱口秀节目《晓说》。

这档节目将近200期,已经于19年停播。

但即使这样,高晓松也被“挖坟”,翻出了这些“黑料”,要对他批倒批臭。

这代表了什么?

高晓松和《晓说》在今天的处境,耐人寻味。



01历史发明家?不,历史搬运工

2012年3月,《晓说》优酷首播。

这节目什么定位?

制片人鲁浪说:“就是想做一个完全聊天式的节目。”

没有专门的影棚,没有预设的流程。

高晓松坐在家中,略施粉黛,跟观众东拉西扯地侃大山。

聊历史、聊文化、聊音乐、聊电影。

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

基于节目闲扯的调性,高晓松想了个不着调的名字:《闲得蛋疼》。

——《晓说》,是后来韩寒起的。

当时正值颁奖季,节目的第一期主题是《奥斯卡走下神坛》。

不讲获奖影片。

聊的是普通观众不太熟悉,奥斯卡评选过程中的“猫腻”。



前央视名嘴黄健翔看过节目后语重心长跟高晓松说:

“兄弟,这火不了。”

结果惨遭打脸。

节目上线24小时后,网络播放量突破百万。

开播两年后,播放量高达五亿次,成为国内第一个网综脱口秀爆款。

就连高晓松本人也始料未及:

没想到费了我10年努力,花了投资人无数钱的四部电影没红,这个没花我什么精力的节目红了。

《晓说》为啥能红?

在Sir看,当然不是因为高晓松的才学。

《晓说》和《罗辑思维》,乃至《朗读者》《一千零一夜》一样。

虽然这些节目的价值观和趣味不尽相同,但其实形式上都是用视频,向你“说书”。

谁都知道,读书是好的。

可是在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中,还有多少人能老老实实读下来整本书?

于是,知识性节目成为一个替代方案。

在保持娱乐性的同时,让你获得“学习感”。

《晓说》的话题涵盖范围很广,历史军事、影视娱乐、世界见闻,以及名人轶事、家族往事……

一集30分钟,碎片时间中获得碎片知识。

即听即用,转头就能当作社交话场中“看起来好有文化”的谈资。

听说看《晓说》能增加个人魅力



马云评价高晓松:

他的知识结构乱七八糟的也不知道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假的但就是听了很舒服







马东聊起高晓松“说话的艺术”:

他最初的几句话你认可了他的自圆其说的力量就彻底把你带进去







不管历史、政治,人文还是艺术,高晓松结合自身经历,放进自我逻辑,掰碎了揉开了,活色生香地讲给你听。

既然要讲究趣味性。

那就不能摆太正统、太官方的历史。

得要有点另类,颠覆观众的常识才行。

比如破次元组合类比的《太平天国和南北战争》,放眼二战后悲苦图景的《胜利下的阴影》,解构历史人物的《妄人传之切·格瓦拉》。

张嘴就来?

说“历史发明家”未免也太高估了高晓松。

他所说的内容其实毫不新鲜,只是把自己读的历史现学现卖罢了。

应该说,他是历史的搬运工和二道贩子。

比如《晓说》还有一个备受争议的论点“四大发明全是假的”。

高晓松的原话是:

我们文化要自信的情况下,我们其实应该重新考虑,我们为什么不能把麻将、针灸、炒菜、按摩,我觉得这是真正的四大发明。

他们真的没有。



Sir无法考证最先给“四大发明”祛魅的人是谁。

但可以确定的是,类似的观点,绝不是从高晓松那第一个听到的。

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的王意如教授出版《中国历史上的传说与谎言》,指出有关于中国四大发明的错误和谣言。

“四大发明”不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说法,而是一个叫李约瑟的英国史学家提出来的。

这样的一个舶来品,怎么就成了不可质疑的金科玉律?

对四大发明的质疑还有很多,比如活字印刷术因为工序复杂、成本极高很快就被束之高阁,中国历代沿用的其实还是雕版印刷术。

这些观点,都非高晓松原创。

《晓说》走红,皆因为高晓松扮演了一个出色的说书人,把各种史料记载或道听途说的趣闻,娓娓道来。

用北方话说就是侃大山。

比起汲取营养。

主要的作用还是图个乐,权当你居家旅行下饭的谈资。



02高晓松该骂吗?

作为一个历史大搬运工。

高晓松能保证他搬运的素材都正确吗?

坦白说,他不具备研究一手史料的能力。

18年,高晓松在微博上晒出证件(Harvard ID card),宣布自己“正式在哈佛大学入职成为研究员”。



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很快遭到群嘲。

有人指出高晓松老师的职位Associate既不发薪水也不提供办公场所和设备,属于哈佛大学的编外人员。

高晓松更多说的是自己的理解。

以及,偏见。

他曾经毫不避讳地说过:

你在台上随便说一句话马上传遍互联网你马上成为一个种族歧视者歧视女性者歧视同性恋者我就不能有偏见的权利吗

没有偏见哪来的大师啊



必须得承认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见。

但我们也有鉴别和拒绝偏见的权力。

李诞曾在《十三邀》对马、晓、康的能量频率排序。

从低到高分别是:



这种能量主要体现在言语的压迫感和侵略性。

高晓松性格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反叛。

《晓说》第一季开场白有句话:

“发型可以保持中分,但观点绝不保持中立。”

按马东的说法,蔡康永如“水”,高晓松则是“斧子”。

高晓松观点激进,经常从局部的事实得出尖锐的结论。

侵略性强,也门户大开,让他的言论迅速引起注意。

但偏见,也容易招来相反的偏见。

高晓松还是那个高晓松。

他这样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以前看《晓说》的时候,还叫人家“有趣的灵魂”,现在叫人家“滚粗的公蛆”。



高晓松的特点注定了,喜欢和不喜欢他的人,会划分得特别明显。

Sir比较喜欢的是他讲个人经历的几期。

比如在《朝花夕拾》那期讲到他二叔的传奇人生,《恋恋风尘》那期讲他跟老狼的校园民谣往事。

有生动的细节,有生活的温度。



招人厌的地方,也是他太过个人和自我。

有一次《奇葩大会》微博大V,脱口秀译者@谷大白话上了节目。

谷大白话说自己那时候没去过美国,为了能消化脱口秀里的各种梗,只能下笨功夫。

高晓松接茬:那你为什么不就去了就完了?

谷大回答:没钱那个时候。

高晓松:害~

对高晓松来说,他不会预设有人会因为没钱出不了国。



抛开对人的好恶。

就事论事谈——

高晓松说的话对吗?

所谓偏见就是,它有它的道理,但它很难做到公允和全面。

高晓松还有一“高论”:中国人节奏感差,对音乐感知能力差。

去西方体育场里看球,人家打call可以打很复杂的节奏。

在北京看球,永远一种节奏:“中国队,加油”“高晓松,下课”。



维族兄弟玩乐器,信手拈来。

汉人学乐器,就跟学数学似的。

汉族在能歌善舞这一单项上排名倒数第一,整个边疆地区全部能歌善舞,越往中间越不行。

说到后来,高晓松也意识到过火了,急忙刹车。



果然,节目播出后招来不少反对意见。

比如歌手龚琳娜的老公老锣就非常气愤。

谁说汉人没有乐器?

谁说古代不重视音乐?

他举了一个例子:

1978年,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的墓,一个王,他在坟墓里没有带别的,就带了两个乐队!不光有编钟,还有笙。你说那个时候音乐重要不?肯定有它的意义,天哪,2500年之前,那个编钟已经有十二音阶了。



△ 老锣,从事中国音乐创作20多年来的德国人

其实,高晓松和老锣同样作为音乐人,表达的是各自的观感和理解。

Sir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音乐家,无意于评判孰对孰错。

但一个不变的准则是——

兼听则明。

不必把高晓松说的一切都当成真知。

也不必对他的偏颇口诛笔伐。

毕竟,对不对不是由他说了算,我们每个人心中还有一杆秤。

比起高晓松说错了什么。

我们更需要警惕的是——



03滚?

一句每个人都能说出的常识: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但,这也是一个被束之高阁的常识。

高晓松说错了什么不是重点。

重点是如果高晓松因为说错就必须“闭嘴”“滚”,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将失去说话的权利。

因为归根结底。

你总有说错话的时候。

有人说,高晓松不是研究历史的专家,凭什么半瓶水叮当响。

且不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阅读历史,理解历史。

就试问——

你以为一个人具备了专业身份,就会免于攻击了吗?

天真了。

前几天,易中天被自称乾隆后人的男子投诉,只因为他说乾隆是“王八蛋”。



再之前。

这个“猎杀”榜上,排在北岛之后的还有长长的名单……

下一个是谁?

按理说,他们全都是各自领域内的专家和大拿。

但在反对派眼里,专业可以随时打翻在地,然后审判和揪斗他们的“原罪”。

说白了,这背后的争论,无关事实与专业。

只有党同伐异。

真正的知识从来不害怕反对和交锋。

相反,只有在不断的批评和指正中,知识才会革新和进步。

但你看无论是骂北岛的人。

还是高晓松直播间下的评论。

可有半点基于问题和逻辑的探讨?可曾就事论事指出过究竟错在哪,正确的又该是什么?

只有复读机的谩骂。

以及谩骂背后的目的——

消灭。



当一种观点需要消灭其他竞争性观点时。

事实上就宣告了自身的贫穷和虚弱。

错误的观点不会消灭正确的观点。

不允许错误的存在,才会让正确因为缺乏讨论,而被荒废。

今天我们总爱说“平庸的恶”。

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由德国犹太裔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提出。

千万不要以为,这个今天看起来很有道理的观点,被当时德高望重的阿伦特提出,会获得一片赞赏。

相反,大众几乎要将她赶尽杀绝。

学校要她停课。



以色列政府派了特工威胁,还说她是“辱犹分子”。



读者的来信一封接一封。

全都不堪入目。





按照当时来看。

所有人都觉得汉娜·阿伦特错了。

错了就该被抹杀?

那么正确,永远无法存活到成为正确的那一天。

不得不说,她研究的问题确实很敏感。

1960年,以色列宣布抓捕到前纳粹德国高官、“死刑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

并于1961年在耶路撒冷进行审判。

已在美国居住多年的著名犹太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受邀请为此次审判撰稿。

庭审的旁听引发了阿伦特对那场人类灾难的新思考。

艾希曼作为协助屠戮犹太人的魔王犯下的是“平庸的恶”。

即放弃人类思考、辨别是非之本能的恶。



我们总是容易根据自己的感情、立场去评判是非。

说实话,这太正常。

几乎就是人之本能。

但平庸之恶,不就是每一个普通人所犯下的吗。

它与恶魔无关。

甚至与作恶的动机无关。

人只是沿着自己的惯性,就可能滑落恶的深渊。

如何制止“平庸的恶”呢?

汉娜·阿伦特也给出了解药——

思考。

思考的风 所表现出来的

不是知识而是分辨是非的能力判断美丑的能力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发布时间(NZ): 2020/7/9 12:34:10)

来源: ( Sir电影 )

声明:本网转载注明“来源:XXX”的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内容仅供参考。


手机版


网友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暂无评论, 做评论发表第一人




新西兰房地产


更多 编辑精选新闻


河南郑州首现高隐蔽性确诊病例...8次核酸才显阳

我爸妈身家百万!美国男子大闹航班,袭胸还打空乘(图)

胡锡进:华盛顿这个栽赃中国的阴谋即将走到高潮(图)

上海电气离世总裁妻子:黄瓯数日前曾割腕未遂(组图)

一战成名!奥运会年纪最小的运动员在战火中打球

美军指控大兵放火烧准航母:63人伤,损失$30亿(图)

得州小面包车竟载30人撞电线杆,至少11死13伤(图)

比尔-盖茨:我的确错了,不该和爱泼斯坦打交道(组图)

打了疫苗仍染新冠?美国突破性感染机率揭晓!

Delta+登陆 疫苗无效果 加国卫生官:未来半年很难!

自然杂志:未来8年 7.58亿人都将经历更大洪水(组图)

2021,集体触礁!中国大卖场大时代的没落(图)

不要了!德国捐赠全部尚未交付的阿斯利康疫苗 (图)

重磅!上海宣布小学不进行期中考试,禁止全区范围的学科统考统测

丹麦一牧师杀妻溶尸 作案手段竟是看美剧学的(组图)

美国日增破10万确诊 佛奇警告“入秋恐翻倍” Delta占9成

中国到美国集装箱运费暴涨! 飙升了逾500%

比特币大迁徙:中国"挖矿者"们决定奔赴这个"新天堂"

以色列研究称辉瑞疫苗可能引发这类副作用!后果严重!

Fed副主席透露 美国今年就会宣布缩减QE规模

莫德纳疫苗第三期临床数据分析出炉 正研制变异株追加剂

CNN的科莫难题:明星主播与他丑闻缠身的政客兄长

中国发重磅讨美檄文:美国,给我听好了!

吴亦凡家庭疑被曝光:妈妈武大毕业父母皆高知

德尔塔毒株大考验 挑战中国代价昂贵的封闭措施

多位接近上海电气人士:总裁黄瓯系跳楼自尽

惊人发现!美国2008年已人工合成SARS样冠状病毒

针对德尔塔变异株 中国多地发布通知:一律关停!(图)

澳军悄悄公布“滥杀阿富汗平民”处理结果,就这?(图)

饭圈乱象背后是流量至上,畸形导向下的资本黑手(图)
 

更多>>  


[新闻搜索]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免费公众号推广,精选微信文章浏览
【澳纽专栏】 更多>> 文苑 | 专栏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   
Assembled at 2024/4/21 0: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