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工作了两年的936电台以后,2006年初,从推广中文书籍和中文杂志着手,方华开始追逐自己的文化产业梦想。
“之前,
很多人都说很难,你要靠它赚钱更难,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我当时也没考虑那么多,就先把这个事做起来。”他说。结果没想到,一开始做,来自本地市场的反应
还不错。“主要是以前没有人着力做这方面的推广,专心地做。很多人都是附带着来做,只有我们专心地做这么一件事。”
“我做开了以后,有些朋友说,我以前就想着要做这件事。很多人都在想,停留在想(的阶段),并没有去做。”方华说。
有读者朋友对在本地能够读到中文杂志非常高兴,还有留学生给方华去信,分享再阅读到中文杂志的亲切感想。这些表扬无疑给了方华很强的信心。
经营中文杂志两年多,并积累了成功经验以后,在不好读者朋友的鼓励下,方华再次大胆地迈出了其文化产业中重要的一步——2008年6月28日,位于Dominion路商业区的新西兰华文书店正式对外营业。
“书店新开张的时候,很多人感觉还挺新鲜的,常来看看。时间一长,人越来越少。一年以后,我一直开始在思考这个问题,到底怎样能够让更多的人来读书?”方华说。
好几个方案都在他的思考范围里,比如建立一个读书会。但读书会的影响范围毕竟有限,于是就否定掉了。
举办读书文化节的创意这个时候跳跃到了方华的面前。
“大家都觉得这个想法很好,不过实现起来比较难,连国内的同行也觉得比较难。但我觉得,既然是好的事物,我们就想办法一步步把它做起来吧。”然后,在参
加中国书展的时候,方华遇到了易中天老师。当时他并没抱太大的希望,但回到奥克兰以后,对举办读书文化节的执着和热情,让方华鼓足了勇气主动地给易中天老
师打了个电话,请易老师担任首届读书文化节的文化大使。没想到,易中天老师非常爽快地就答应了。这个珍贵的首肯让方华大喜过望。 以前,新西兰举办重大的活动,一般都邀请海外的歌星、演员来,文化方面的名人不多。事实证明,能够请到易中天老师的到来,确实对第一届读书文化节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届读书文化节的成功,让方华再接再厉,开始了每年举办一届读书文化节的文化产业进程。第二届读书文化节邀请到中国驻新西兰大使张利民作为文化大使,第三届则邀请到孔学专家于丹老师作为文化大使。
请文化名人前来演讲传播文化仅仅是文化节其中一方面的工作,为了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方华还设计了征文比赛,甚至还设立了儿童类的征文比赛,引起了各方热烈的反应。尤其是国内文学出版也的权威——人民文学出版社来担任评选的做法,极大地提高了本地征文比赛的评比水平。
除此以外,读书文化节的魅力让中国的人民画报社走上前来,和文化节组委一起举办一次摄影比赛。摄影比赛的评委包括了中国国内和本地的专业人员,水平非常高。
通过这三年的积累,方华所推动的新西兰中文文化产业得到了中国和本地的认可。人民文学出版社还有计划把征文比赛的优胜作品收集起来,以后出版一本新西兰华文作品创作的精品集,在中国发行。
除了在中文读者中推广中华文化,方华还致力于开拓本地Kiwi读者。在第三届读书文化节开始,组办方推出了不少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书籍和刊物。
回首一望,方华依然对筹办第一届读书文化节时候所经历的曲折充满了感慨。“第一次做,前面也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想。我们去拉一些
广告的时候也没什么人愿意赞助这个活动,因为他们也得不到什么概念,这个活动究竟是怎么样的?但即使这样,依然有两位热心人士各赞助了1000元。我非常
感谢他们。一个是乔安旅行社的周博士,另外一个是林淑荔女士。各大媒体也对我们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包括了《联合报》,WTV和天维网。”
在大力推广中国文化的同时,方华也非常注意在文化产品质量上严格把关。“在中国采购需要非常小心,一不留神就会买到盗版书籍。我们直接向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公司进口图书,绝不经营有问题的书籍,包括盗版书。”
他还提到,不少技术移民来到新西兰,因为谋生、照顾家庭的缘故,读书的习惯已经被慢慢淡漠了。他所要做的另外一件事,是要唤醒大家的中文阅读习惯。
尽管在文化事业上经历了艰难之旅,方华仍坚定地说,“我就是要让读者欣赏到博大精深、原汁原味的正宗中华文化。”
(来源:新西兰联合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