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2年《汉俳诗人》期刊创刊以来,中国诗坛上的汉俳开始定期与国内外广大汉俳作者以及热爱者进行交流。交流带来了普及,普及带来了发展,发展带来了提高。这四年多来,刊物对汉俳的兴旺起到的一些有形的和无形的推动作用,正如中国汉俳学会刘德有会长所肯定的:“甚感它是一部汉俳发展史,也是一个阶段的里程碑。”
下面,关于当前汉俳的认识问题、操作问题、写作问题和前景问题,谈谈个人见解。
一、正确对待汉俳
所谓正确对待,是因为汉俳是汉语新诗,是中国文化文学领域诗歌界的年轻伙伴,是有着国际交流往来的文化天使,不要随心所欲,不要说些有失体统的风凉话。
1、汉俳姓什么
汉俳姓汉,名俳。汉为汉语,俳为诙谐滑稽。顾名思义:汉俳是用汉语写作出来的富有风趣、令人欢欣的短体诗歌。
目前,不知汉俳的国人还很多,这是因为汉俳年轻。自从1980年5月30日由赵朴初、林林两位先生创立至今,才26年。26年对一个人来说,可以说成正走在人生蓬蓬勃勃的时期,但对于一种新兴的文学来讲,不能过高评价,不能当成人看待。所以,汉俳的知名度还不高,还有待热心汉俳的诗人细心呵护、倾心推介,多有一些人多用一些心去做汉俳的宣传、发动工作。
不可思议的是,有个别文化人,“文革”遗风犹在,给写汉俳的人划类,划为“亲日派”;更荒谬者说汉俳是日本诗,“去学日本人的东西,有损民族的尊严。”说这样的话,若是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的年代出自文化人的口不足为怪,改革开放多少年了的当今中国文化人,还出这种无知、恶浊语言,便不得不理论一番。国与国中的文化交流,亘古有之,源远流长。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人,不断学习中国文化,成就了他们的文化腾飞。仅仅只说他们学习汉诗,就创立了和歌。我们学习日本的俳句,又创立了汉俳。这种文化相辅相成、亲密交往,有何不好?林林先生在《汉俳首选集》的序言中说过:“古代汉诗是输出的,现代汉俳是引进后由中国诗人再创造而成的。中日友谊要通过各种渠道来体现,汉俳创作也可以算是两国文化情感的一种沟通吧。”我想,汉俳是中国诗歌的血脉,与俳句,应该是近亲关系。再打个比方说:如果汉俳是舅舅生的儿子,那么俳句就是姑姑生的儿子,汉俳与俳句是姑舅老表关系。这种文化上的亲缘关系,应该好好尊重,何必轻视?否则,我们的学校还开外语课做什么?我们的学子还去外国留学做什么?至于个别说汉俳是日本诗的人,居然将汉语写成的诗当作日文读,他是睁眼说瞎话!
其实,心态不正的文化人说出的歪话,不正心态有二:一是自己没认真学习写汉俳,没有品尝到写汉俳的快乐,便眼红别人,心生妒火伤人。二是把过去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疯狂侵略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牵扯到文化交流上了。国家领导人宽宏大量讲友谊、讲合作,我们就不能学着点吗?
2、体型与标点
写绝句的人决不会三句一首,写律诗的人决不会七句一首,词、曲也是这样,是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体型。汉俳的体型,是一首三句,第一句五个字,第二句七个字,第三句五个字,一题一首或多首不限制。有人想试验添加或剔减汉俳句中的字,我认为不妥。因为中国经过五四运动之后,学习和接受了很多外国文化,诗歌也开始由传统的定型体新生出自由体,也就是人们习惯称呼的“新诗”。汉俳比“新诗”还新,诗龄最小,由于它与俳句有着密切文化缘由,所以定型叫“汉俳”。如果放弃体型,不可再与“俳”字相关了,就只能是自由体诗。也有人想学“曲”那样,给汉俳加衬词。我想,也没必要,“曲”加衬词,是元代时期的人创造出来的一种说唱文学,汉俳这样去作,不就变成自度曲了吗?
再说标点符号问题,我主编的汉俳刊物,诗作一般不打标点。为什么?其中有个认识过程:2002年1月15日,《汉俳诗刊》(季刊)创刊号上的汉俳都是标上了标点符号的,当年4月15日第二期开始,才把汉俳的标点符号取消。这时我想到,标点符号是有汉语功能的语言符号,在文章中起了断句和表意的作用。而汉俳,是定型体的诗,有体型再用标点来断句不是多此一举吗?况且标点还有表意的作用,汉俳用上了表意作用的标点符号,已经超出了五、七、五17个汉字的功能,成了画蛇添足,这是其一。其二,古代诗词是没有标点的,现代的新诗一般也不标标点,自从创造了标点符号,便开始有人把自已的思想强加在古人的诗词上,编印古人诗词时一一添加标点符号,是不是有点自作聪明?其三,都知道,诗句是诗人锤炼出来的最佳语言,意境深邃,思路宽阔,给读者留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此,又何苦要用能够表意的标点把诗句控制在一定的思考之中呢?当然,现在许多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标上了标点符号,成了习惯。我没有反对别人怎么做的意思,只是谈点个人认识。借此机会,也算是对《汉俳诗人》杂志上的汉俳作品一般不用标点的说明。
二、宽松写汉俳
2003年第四期《汉俳诗刊》卷首,我写了一篇短论,论题也叫《宽松写汉俳》,因受版面限制,点到为止,没有展开。宽松写汉俳,是有度的,这个度,就是在汉俳的范围内说宽松。
1、律韵宽松
这些年来,律韵在汉俳刊物的来稿中有三种倾向。
第一种倾向:不讲律,不论平仄,只求句尾两句或三句同韵母有韵味,语句半文半白。这样的诗作占90%,是属于林林先生写作习惯的一种主体倾向。所谓“不讲律”,是指汉俳的每个诗句,不像绝句、律诗那样讲究平仄规律。所谓“只求句尾两句或三句同韵母有点韵味”,是指押韵也不局平声仄声,一首汉俳中有两句或三句句尾字同韵母就行了。但是,来稿中的这许多作品,只是语言近似林林先生的作法,在“俳”的品味上做到林林先生那样把诗句写得富有风趣、令人欢欣,并不多见。
第二种倾向:讲律讲韵,追求抑扬顿挫音律美,诗句像律诗句子那样讲究平仄,每首汉俳至少有两句的句尾字押在同一个韵部上。古今韵本可随选一种,不混用,控制用虚字。这样的作品占9%,是属于赵朴初先生写作习惯的一种。这些作者,同时也写格律诗、词、曲。
以前,我谈过汉俳的律韵。借此,再重复说下律与韵的规律:
汉俳每首三句是用不整齐的句子组合的,所以,只讲究每句单独成律,没有律诗的“粘联”与“对仗”。但不能犯“孤平”,可“拗救”;不能出现“三平”“三仄”重叠在句尾。律式汉俳可在四种平仄句子中任意选择句型。
五字句型:
A 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平
C 平平平仄仄
D 仄仄仄平平
七字句型:
A 平平仄仄平平仄
B 仄仄平平仄仄平
C 仄仄平平平仄仄
D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首汉俳三句话,每句可单独选择句型,也可两句一种句型,也可三句同种句型。
每句平仄规律是第二、四、六字必须按规定该平声不能仄声,该仄声不能平声,但第一、三、五字可以随意。这种“随意”,也不是绝对的,要在保障每句除句尾字外不出现只有一个平声字的现象(五字句句末有两平并列除外),也就是说不能“犯孤平”;还有,不能出现“三平”“三仄”在句尾重叠。如果出现了以上现象,可以“拗救”,也就是在一、三、五字处可以灵活调剂,调剂到不犯“孤平”与不出现“三平”“三仄”在句尾重叠为止。
第三种倾向:摈弃格律,用当代口语写作,追求诗的意象和语句新鲜。这样的作品只占1%,是属于同时写新诗的作者。
我写汉俳,至今还讲平仄,是因为过去用习惯了佩文诗韵,驾轻就熟。但是,我努力用当代语言入诗,剔除陈腐,让诗大众化。同时,我极力提倡第一种和第三种写法,讲点韵味或干脆用白话写作汉俳。我们可以调查一下,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师,给学生讲唐诗宋词,自己懂格律能写格律诗的有几人?格律诗写作怎么向后代传递?汉俳律韵自由,自由到可以完全没有律韵的约束,这就不会难住后人嘛。
2、诗语万象
本来写作任何一种文体,其内容只要做到有益于人有益于社会就行了,写什么是不加限制的。日本的俳句不同,要求诗语中含有“季语”。俳句要求“季语”,是它本身的特点。写汉俳的人,天南地北很难有同样的季节感觉和人事心态。再说,汉语写诗,常在比兴、衬托、象征等中表现了季令人事,不必把“季语”当作写汉俳的一个条件。况且写汉俳的人懂日语的极少,不可能做到“季语”追求。 所以,诗语万象,与心情同飞,更会把汉俳写得神气扬扬。
3、雅俗共赏
至今,我没弄清楚诗的雅俗怎么界定。像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俗人能在说话中碜和几句,雅人也津津乐道引用发挥。这诗是俗还是雅?我不喜欢读那些用僵死了的字词写的汉俳,僵死了的字词就是人们说话写文章已经不用了的字词,要翻字典词典才会重新明白。且不说这有多费力,扫人兴致,难道读汉俳没字典词典就没法读?这是雅吗?
我想,钻故纸堆、寻找冷僻字的写作者,也要宽松对待自己的写作,把自己放在社会中,作品与当今融合,融合在读者群里。
三、汉俳的有情有义与诗句鲜活
汉俳求发展,先要着力普及,让其全民化。普及过程中,难免出现只有外形没有诗味的作品。初学者可以原谅,慢慢提高嘛。但不能长期把汉俳写成顺口溜或口号式。汉俳是诗,不是骈文。
1、没有感情的诗,不配是诗人写的诗。
作诗,最忌讳硬凑。汉俳每首只三句,还要硬凑一句或两句顺口溜的句子,诗意也就立不起来。
找到了诗的题材,担心一首写不清楚,可一题连作。连作并不是坏事,能将思路放开,张扬诗的翅膀。但是,有的人用好几首作为进入诗题的交待,写成了汉俳说明文,没有诗意。诗句是诗人动之以情的产物,是语言的精灵,灵动着诗人一瞬间闪耀出来的智慧和光芒。只有饱含诗人情感写出来的诗,才能出好诗,才能感染人。写诗如果没有找到先感动自己的诗句,最好不要急着拿出来发表,慢慢推敲琢磨,直到思索出好诗句来。
《汉俳诗人》每期都有同题诗栏目。写同题诗,有娱乐性,也有挑战性。如果诗人没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是无法驾驭每道题目的。大家热心支持这个栏目,来稿很多,可凑数的不少。没有感情的诗,不配是诗人写的诗。
2、没有道义感的人,最好不做诗人。
人的两重性中口蜜腹剑者有之。写诗时不可能这样,不会一手拿刀杀无辜,一手写出感动人心的诗来。
诗人要带着感情写诗,还要带着道义构思。
有的诗不是这样,作者并没思考为什么要写?写给谁读?更没思考写诗要担负起社会责任,用自己的诗去引导人、教化人。
于是,一些作者只把写诗当作凑热闹,别人写什么,自己也凑合写什么,实在写不出,就翻出古人的作品摹仿,像小学生习字描红一样。
于是,一些作者小手小脚,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来写,写些不痛不痒的陈腐诗,器小易盈,贫乏易足。
于是,一些诗读后根本不明作者目的,找不出诗的意义来,说它是“朦胧美”吗?总不能朦胧得读了同没读、甚至越读越糊涂一样吧?
文学是人学,诗人是启动他人心灵的有情人。我觉得,没有道义感的人,最好不做诗人。
3、诗句鲜活是诗人的骄傲。
诗要通俗,做到大众认知。但是,通俗的语句并不意味着说白话,而是要组合人人皆知却没人这样说过的那种鲜活句子。鲜活得出奇,就是诗的灵动。写诗的人能让读诗的人同频共振,读诗的人就会被诗人陶醉在诗作的品尝中。
鲜活的诗句,心知道。自己如果写不出来,是一时知识的积累还欠缺,没办法启动悟性。但是,可以用心去品尝别人的美妙诗句。如果诗友们有雅兴,可以在这几年的汉俳诗刊上找出您和他人写得鲜活的诗来,人人当编辑,我来主持编一部发表过的鲜活汉俳作品精选。以诗句鲜活为前提,录入作品精选,应该是诗人的骄傲!
四、汉俳的前景
汉俳精巧,写作方便,又是汉语诗歌的新生代。新生代可克服其它诗歌无法改变的缺点,可博览众优扬其长。提倡宽松写汉俳,能把各种诗歌爱好者吸引住、团结好。注意有情有义和写出鲜活的诗句,能树立汉俳形象、付予生命力。虽说推动汉俳还有一个艰难过程,但我相信,只要同心协力,“思耕自己的心上田也望有所发展(林林语)”,前景美好,会像春风漫染园林一样具有碧绿碧绿的生气。
为着汉俳美好的前景努力,诗友们都要承担责任。
1、写作责任
热爱生活,细察民意,关心大事,是诗的源泉;勤思考勤写作,是诗的出产处。写汉俳不能图好玩,爱写就写。要用汉俳言志,兴、观、群、怨,随时都会触动写诗的情感,写出为民众为社会的好汉俳来。
能把写作汉俳当成一种责任对待的诗人,人品才佳。这样的诗人,不愁写不出高质量的诗。
2、普及责任
向全民普及汉俳,靠大家拾柴来点起燎原之火。有能力和条件的汉俳诗人,应该力所能及组织诗友写作或探讨,多办作品载体。过去的宫廷诗,一潭死水。现在的汉俳,是新社会产生的新体诗,新人新作新面貌,一定要走入寻常百姓家。只要我们共同担负起普及的责任,就能让汉俳活跃在人民群众中。
这几年来,为配合《汉俳诗人》杂志做汉俳普及工作的个人和单位很多,比较突出的有:益阳市汉俳诗研究会资阳分会与南县分会,诗友精诚合作,坚持办好《银城汉俳》与《湘北汉俳》,影响很好,同时开展经常性的写作活动,展现一派生气。湖北省老年人大学鹰台诗社,2003年还特地出版《鹰台诗词·汉俳专集》。大学生黄王珏觉诗友,在读高中时,就创办了《当代校园汉俳·水》。石家庄铁道学院在读生蒋卓诗友,2005年4月16日发起成立全国第一个大学生汉俳诗社,并创办刊物《我与汉俳》。紧接着,今年3月12日,河北经贸大学在读生王晓宁诗友,也在该校成立大学生汉俳组织。更为难得的还有:湖南省益阳市老干部诗词协会钟巨毅会长,2005年10月15日,在覆盖三县四区一市的自己社团中单独成立汉俳学会,并在诗协会刊《金秋吟》中设立汉俳专栏。贵州省思南县诗词楹联学会许义明会长,也批准成立由任若绵、刘太平诗友发起的汉俳短歌研究小组,并创办季刊《俳韵》。湖南的黎先汉诗友、段祖群诗友、杨腾贵诗友,河南的王一玲诗友、张学文诗友、丁梦诗友,河北的屈宝宸诗友,云南的郎祖培诗友,内蒙古的蔡德槐诗友,四川的白居难诗友,海南的王锡辉诗友,等等。他们有的在自己主编的报刊开辟汉俳专栏,有的撰写汉俳介绍文章推介,有的在自己网站上宣传汉俳。做普及,依靠的就是大家心里热,有行动。
热热闹闹成气候,快快乐乐写汉俳,平平淡淡做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