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苑 >

为了汉俳展翅腾飞

作者: 段乐三    人气:     日期: 2007/9/1


 

             —试谈罗孟冬先生《汉俳诗论》代序

         

1980530日,汉俳由赵朴初、林林二位诗坛名宿发起创立,中国诗坛就开始陆续有人试作汉俳和讨论汉俳。至今,有关汉俳诗选和个人汉俳诗集先后出版约有数十部面世。但是,汉俳理论著作直到13年后,也就是199311月,才有晓帆先生的《汉俳论》出版。《汉俳论》是由晓帆先生的洋洋洒洒一篇两万余字的长论和其他评论他的作品与读者来信摘抄组成的。这在当时,汉俳长论足如金贵,引为佳话。直到20079月,罗孟冬先生出版这部《汉俳诗论》,神州才有了个人汉俳理论文章集成的出版物诞生。

《汉俳诗论》由史论、诗话和诗评三个部分组成。史论是对汉俳发展过程的梳理和解析,诗话是将汉俳与其他诗体的比较和汉俳写作的一些现象透视,诗评是著者对较为熟知的几名汉俳作者作品的评判。总之,这部20万余字的理论巨著,显得格外厚重。

汉俳还太年轻,中国词典中还查阅不到“汉俳”这个词。许多中国诗人,尤其写新诗的诗人,根本没读过汉俳作品。有的人虽然在报纸、杂志上读到这种诗,因没用括号标明“汉俳”便当一般诗歌浏览而过,就算用括号标明是“汉俳”,也当异体过目便忘。外国诗人就更加不用说了,除了日本有一批诗人、学者、教授于今年6月成立了日本汉俳学会,其他国家只有少数热衷者注意汉俳的兴起。这种状况,由于汉俳的年轻只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什么?是汉俳的理论研究与作品评论没有跟上来,没有让众多诗人能够看到有关汉俳的探索讨论和作品分析。大家想一想,汉俳至今27年了,还只有我主编的《汉俳诗人》季刊唯一一家纯汉俳文学期刊出版,而且是由私营企业主出资只能在很有限的经费开支下作内部赠送,每期两千来册,无偿赠完。虽说《汉俳诗人》从2002年创刊号开始,就一直坚持理论与诗作各占篇幅一半,但是资金不足,篇幅有限,辐射不广,影响难大。孤鹰起飞不成阵,独掌空击何出声。加之不少其他诗歌门派独自为尊,排斥异己,根本不容许自家的诗刊上登载和宣传汉俳。所以,汉俳只在少数热心群体里活动着,如同莽莽大地的星星之火。还在汉俳处在艰难跋涉时期,偏偏有罗孟冬先生这样的人,百度关心汉俳和研究汉俳。他很忙,现在在大学里教授学子,还身兼大学学报执行主编。大学刊物,面对着各种学科的研究与创新,执行主编的担子是肩负得很重的。然而,他却能挤出时间写汉俳评论,推介汉俳,还在他主编的学报上开辟汉俳研究专栏,现在又出版理论著作《汉俳诗论》,真是难能可贵。这是汉俳领域里的奇异现象,一种“罗孟冬现象”。

我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许多形成了一定气候的文人,有了地位,有了名誉,就自尊起来,不愿为公益的文化事业多作一些贡献,不愿像打理个人生活那样去为汉俳的普及和发展想问题、办实事。不是吗?汉俳在泱泱中华大国兴起的这27年里,为何还只有《汉俳诗人》首家民营期刊?是没有能人没有资金办不起更多的吗?不是。神州有的是能人,吃喝玩乐有的是票子,是许许多多有地位有名誉有文化资金来源的文人,写写谈谈汉俳可以,切切不愿把精力放在无利可投的汉俳事业上。罗孟冬先生不是这样,纯粹是看中汉俳这一新生诗体的优异之处,不计得失,满腔热情当吹鼓手、做播春人。

 

汉俳历史,是怎样走过来的?许多人不知,更甚者竟把汉俳说成是日本诗歌,连用汉字写成的诗歌都识别不出是何国籍。因此,迫切需要有人对汉俳这方面的经历进行介绍和阐述。正如著者所言:“梳理一下汉俳的发展轮廓,这对我们正确认识汉俳、创作汉俳、欣赏汉俳是大有裨益的。”

史论部分,收录了五篇论文。这五篇文章,对汉俳的总体发展情况勾勒得较为清晰。此外,汉俳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现象以及汉俳与新诗、汉俳与俳句的比较,也有一些精湛的阐述。

《汉俳发展的轮廓》一文,虽然之前晓帆、林岫、刘德有等先生写过类似文章,比较起来,著者更重实例,让人在观看一群建筑物的框架时,展现的不是平面线条而有立体效果。《和风起汉俳》一文,追溯了汉诗发展的历程和汉俳产生的条件及原因,还将汉俳与日本俳句的形成和内容作了一些对比,有利认识汉俳,区别俳句。《汉俳与中日文化交流》一文,著者借用网上搜索,尽力找到汉俳与日本文化有关的资料作参考,潇洒万言说明汉俳的产生不是偶然,而是长期以来中日两国文化信使努力的结晶,论据充实,论证也就达到了文章所图的效应。史论部分的最后两篇文章,一篇是《从诗与大众化说起》,一篇是《汉俳与新诗》。这两篇文章,就汉俳发展的方向问题作了可贵探索。我们应该认识到,科学迅速发展的时代,汉俳不向大众化方向和新诗方向发展,是难出现蓬蓬勃勃的前景的。如果把汉俳娇生惯养成贵族,或成宫廷诗,更会经年累月也难向前迈开一步。

书中诗话,是睿智之谈。

古今诗话,谈诗论道,大多谈些写诗体会或评长论短。书中的诗话,是汉俳诗话,全部文章不只是停留在汉俳的内含里说说体会论论长短,而是在汉俳的外延上展示开来,讲汉俳海阔开空的活动范围,谈汉俳生气勃勃的写作天地。

在《赵朴初与汉俳》一文里,著者对汉俳来由又作了一次正本清源。一些没有了解到汉俳是怎样产生的老朽,把汉俳说成是盘古开天地就有的事情,举《诗经》首篇“关关睢鸠……”说成是汉俳早期作品。湖南湘潭有位老者,还撰文扯到渔鼓词三句半就是汉俳,公然在一家颇有影响的诗刊上登载出来,荒谬得让人啼笑皆非。一些年轻人,道听途说便想入非非,在网上天马行空大谈汉俳在徐志摩、郭沫若、冰心的诗集里可以找到,甚至扯到17世纪到18世纪之间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也写有汉俳。如果不信,你可打开电脑在网上点击汉俳,百度一下,就能见到这些胡说八道的言论。所以,书中诗话部分的首篇谈汉俳的由来,说得详详细细,清源正本,显得很有必要。

在《俳体、俳句、汉俳》一文里,著者抓住关键的一个“俳”字,剖析了汉语诗歌中出现的与“俳”有关的雅与俗的文化现象。俳句与汉俳,有人硬性说俳句是汉俳的母体,不求实际的为俳句争荣誉。汉俳是在中日诗歌交流中,中国诗人受日本俳句影响取俳句的17音试作17字诗,定名叫汉俳。日本的俳句17音书写时只一句就可表现出来,中国的汉俳17字书写时,是用第一句为五字句、第二句为七字句、第三句为五字句三个句子分三行表现出来的。日本俳句必要季语和谐趣,中国汉俳不强调季语只提倡谐趣。实际写作中,汉俳只是汉语诗歌的一种体型不同而已,与旧体诗词和新诗要求写作词语鲜活、内容健康、意境深长是同样的。所以,著者在文中言道:“日本俳句是在吸收中国汉诗营养的基础上而存在,那汉俳则是在学习俳句的短小、精悍的基础上而出现的。这是‘一棵树上的两枝杈’。这棵大树就是中国汉诗。”在谈到汉俳与俳句的关联时,他又说:“如果要说汉俳与俳句的共同之处,那就是节奏。那就是‘五、七、五’音节。只是俳句是17音,汉俳是17字。”这样说,也是明了不过了。

《古诗借用与新意》《文语与口语》和《景语与情语》,是三篇短文。前者例举了两位诗人借用古诗名句融入自己创作之中的成功之处。虽然我们并不提倡在汉俳这样精短得只有三句一首的诗中还有一句是借用别人的,但是借用已经成为写诗现象存在,借用得好或借用更少点,还是能够生华创作的。中者谈诗句的语言问题,所谓“文语”与“口语”,正如作者所言:“文语也罢,口语也罢;文人也罢,普通百姓也罢,在作汉俳这一问题上是决无高下、尊卑之别的。”咬文嚼字的文言时代已经过去了,书面语言不再是白领专用工具,人民大众共通的语言,是用来交流情感、传达思想的,不必采用晦涩、僵死得靠翻字典词典才能读出意思的字词来唬弄读者。诗句要求语言鲜活有灵性,但是,语言利索、鲜明、富有灵性,并不等于说白语。没有诗意的词句再“文”也不雅,再“白”也无用。后者谈景语与情语的关系,著者说道:“情景合一,此乃自然,如若切割,景亦为苍白之景,情亦为苍白之情,两者皆没有了生命。”这话说得真好。我们没有居住在中空,与万物交流才有了不同的思考,借景抒情,让表达更加鲜活、形象,是写诗必备的才能。汉俳一首的语言只有三句,如果说事坦白交待,说理标语直言,诗意从何谈起?余味何处能生?

随着汉俳写作群体的慢慢扩大,有些写过旧体诗词的人将唱和也运用到汉俳中来,于是汉俳的唱和之作常有显露。书里《谈和诗》一文,用了较大篇幅谈论和举例古代诗人唱和之作的来由及和诗法则,从而说到汉俳和诗的现状及个人意见。唱和能及时表达个人思想,加深诗人之间的友谊,虽然目前汉俳唱和之作还不很规范,但能兴起就是好事,在兴起中再多加指导也就行了。

《诗与生活》《文学执着者的耕耘》与《喜读〈银城汉俳〉》等文,是在谈论汉俳在湖南省益阳市闹得红红火火的原因所在。这原因是领队人物能够把汉俳旗帜猎猎举起,高高飘扬,创作与研究都做出了表率,所以,群体素质才能不断提升,队伍发展才能不断壮大。执着能勤奋,勤奋会有收获,所以就有著者谈到的《汉俳诗人》杂志面向全省、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的中国首家汉俳期刊,就有资阳分会《银城汉俳》与南县分会《湘北汉俳》两份益阳市汉俳诗研究会县级分会办起的报纸。

诗评部分,众多文章评作品,其实作品对象只七个人,只是今后罗孟冬先生值得评的众多人中的代表中的代表。

遵循书中排列顺序,先说他评我吧:我是他评论的靶子,有六篇文章是评我的诗的。为什么他会热心关注我?我想,这里头是有原因可谈的:一是勤能感动上帝。1996年,中日两国商量各在本国评选出汉俳与俳句百家诗人,林岫先生受林林、李芒等前辈委托,主持中国汉俳百家诗人评选材料的征集。我应征如数将汉俳作品寄往北京,被选中了。这时的汉俳,就是我的初作。之后,从1997年到20077月,还不足10年,我已公开在出版物上发表汉俳2000多首,平均每年200多首。这期间,还出版了个人六部汉俳诗集,还主编汉俳、短歌选集四部,同时主编着全国首家汉俳季刊《汉俳诗人》,已经刊发了22期,每天还要阅读国内外大量来稿。我是勤于写作汉俳阅读汉俳到了吃饭时非要喊几遍才知道的人。二是友谊广交诗朋,老与少、男与女、近与远、旧与新,只要热爱汉俳,我都赤诚相待。三是我同孟冬先生一样,好客常聚喝一樽。就凭这些,他不关注我才怪呢。从他议论我的汉俳创作的几篇文章中,足能觉感段乐三散发出来的浓浓的汉俳溜酸气味,所以,引起别人骂我是汉俳“痴人”、“傻子”。

《诗由心出,情溢笔尖》,是著者评李继游先生汉俳诗集《由心集》的一篇文章。他在解析诗集中,发现了李继游情景诗的长处:“诗人借着韵律、借着语言,把对事物抽象的爱慕,丰沛饱满的情感,使之予以和谐重现成一幅幅艺术品般展现在读者面前。”李继游先生是益阳市汉俳诗研究会副会长,在职干部,工作之余热心为诗友服务,积极带头写作,是位“有灵气,有感情”的人,所以,此人才会不断有作品“情溢笔尖”。

《文心琴胆放笔行》一文,是著者对益阳市汉俳诗研究会另一位副会长成应良先生汉俳诗集《秋韵》的评论。从评诗也评到了人,说成应良先生“是一个鼓手”,“是一个温情的画家”,“是一个智者”,“是一个豁达儒雅之人”,从而归纳成为“是一个有品位的人”。不错,诗人,先要人品站得稳、立得正,才有可能写出感动人的诗。成应良先生除任市汉俳诗学会的副会长之外,还兼任资阳分会会长,负责创办和编排《银城汉俳》,培养了很多汉俳写作积极分子,“但从不以工作之繁而怨”,而在“诗人笔下,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成就的辉煌,时令交替的喜悦,新生事物的涌现,乃至人生的快事,皆流淌于笔尖”。

益阳的晏定祥先生,接触汉俳才4年来,也是一位平均每年创作200余首的汉俳的情人。著者评他的《望郎三叠章》言道:“其诗古其理,高其意。”“平淡中见深意,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评他的《槐水河》组诗则曰:“那《槐水情歌》的爱情传奇,那《槐水亭阁》的‘三生’传说,那《槐水河畔》的现实话资,那《槐河古渡》的浪漫典故,无不在诗人笔下跳跃,化为文字,让人不得不看。”晏定祥先生写诗,词隽句雅律工,值得我们阅读时多用一些心意。

益阳市城区称银城,银城才女很多,汉俳写得出色的有龙可英、罗绍裘、杨惠年、程蓉芝、匡竞存、汤木兰、陈玉兰、林胜男、夏江、徐莉、杨鹂、王立群、刘若男等女士,著者在他的诗评里,还来不赢一一评到,随方便还只评论到了夏江、徐莉、杨鹂三女士。书中评到夏江女士的《思君曲》时则这样说的:“诗中,一叹十五咏,由‘思君动春潮’始,‘思君歌一曲’止,将思君女子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表现得活灵活现,深刻生动,且情感动人。”夏江女士写了很多思情绵绵的汉俳,大多构思能出新,写情能动心,罗孟冬先生《思君曲》说项,立题为《情真意切诗感人》,很有针对性。

书中《世总为情情生诗》一文,是将徐莉、杨鹂两女士各自咏春汉俳组诗放在一块,进行比较,在比较中畅论 “情缘物起,诗伴情生。”说徐莉女士时,言:“徐莉咏春,重在写实,以自然之眼观物。”说杨鹂女士时,则曰:“杨鹂咏春呢,则以写虚为主,以自然之舌言情。”实写虚写,都是写作的表现手段,各自擅长而已。我想,徐莉、杨鹂两女士如果能够相互取长补短,来个虚实相融写汉俳,作品定会更加精神,更加异彩飞扬,更加吸引罗孟冬先生妙笔点金。

 

读完这部很有价值的《汉俳诗论》宏巨,沉思良久。罗孟冬先生在汉俳的普及和发展中,寻找道路、宵夜点灯,评优溢美、霞光四射。为了什么?为了汉俳提升质量、兴旺发达,为了汉俳展翅腾飞、鹏程万里。难道不是吗?这种在汉俳事业中做出成绩的人,我想代表众多汉俳爱好者赠他一份《小礼》,曰:“理论似青峰/峰回路转汉俳林/护理一重重//摘星当佩胸/代表诗朋奖孟冬/礼轻难比金”。罗孟冬先生为了汉俳事业,一颗红心,满腔热血,在尽他的最大努力,已有他的很多成绩。

                                       2007814-16

                                           于长沙敝寓

 

(段乐三:现为中国汉俳学会常务理事,日本汉俳学会顾问,《汉俳诗人》杂志主编。)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手机版





上一篇:中国短歌选续集(1)
下一篇:可人的精神表达


[文章搜索]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免费公众号推广,精选微信文章浏览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