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心是泰华知名作家,创作及文论均有可观的成果。
在文论方面,我认为他在探讨泰华文学特点及其发展前景方面不乏己见,值得肯定。
曾心对泰国华文文学特点有着明确的论述,他在《从著作书目看泰华文学发展脉络》一文中指出,“有人把泰华文学的不同时期划为‘侨民文学’、‘华侨文学’、‘华文文学’三条‘分界线’。但不管哪条‘界线’,泰华文学主要还是反映泰国华侨、华裔各层次的生活”,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特征和色彩。他又说:“现在的泰华作品很少再去反映‘叶落归根’的问题了,而着重写‘落地生根’。这‘根’已延伸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而且似乎渐有逾越或突破华侨、华裔题材之势。”
以上的论述,大体说来有两个重要方面:一、不管泰华文学如何分期,说法如何不同,但主体方面却有着明确的规定性,即必须反映泰国华侨及华裔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这同那种把泰华文学中的“华侨文学”、“侨民文学”归入中国新文学的观点区别开来,这是很有见地的。不过,也应当指出,“华侨文学”或“侨民文学”是有两重性的,既属于华侨或侨民居住国的文学的一部分,同时也属于中国新文学的一部分。二、泰华文学发展前景问题。曾心指出“似乎有逾越或突破华侨、华裔题材之势”,这是有事实依据的,说明泰华文学发展的必然性。
曾心认为泰华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必须讲究艺术性,他在《泰华散文苑里的蓓蕾》中提出:散文要有“神”、“语言要自然”、“要有我”等问题,他又在《泰华女性的微型小说》中提倡创作手法多样化,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有用的手法都可以吸取。他还认为写诗要“三炼”,即“炼字、炼句、炼意”,要求“从形象通往意境”。
为了提高泰华文学的艺术水平,曾心在自序中提出要把准“海外华文文学的天平”,这就是要求泰华文学“一头是当地文化,一头是中国文学”。唯有如此,泰华文学才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培植新苗,这是泰华文学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曾心在《泰华文学的交接期》中指出,“目前泰华作家队伍中尚未形成能够接班的年轻作家群,土生土长的为数不多”,“新移民虽有一些”,但是他们的作品“较少泰国本土的特色”。因此培养接班人至关重要。除了有赖于报刊编辑及作家的培养外,华文学校的教育不可缺少。同时,要引导写作者深入大众,融入社会。
泰华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思想、艺术等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曾心在《给泰华文学把脉》中提出如何解决的意见。他对泰华文学的未来充满信心,呼唤“泰华文学的春天”。
曾心对泰华文学的特点及前景有着较为全面的看法,这同他熟悉东南亚华文文学,特别是泰华文学有关,同他有着精湛的文学理论素养有关,更同他有着丰富的创作实践有关。
原载:曾心文论集《给泰华文学把脉》,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作者: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厦门市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