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155. “蜗居”中国

作者: 杨林沙宕    人气:     日期: 2010/3/14


最近,中国又开“两会” (“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了。先是中央开,接着省、直辖市、自治开,然后,各地区、市、县逐级往下开,传达上一级会议的指示精神,发布一系列“关于转发市人大《关于转发省人大<关于转发全国人大XXX会议精神的通知>的通知》的通知”的红头文件。

今年的政协会议一点也不枯燥不寂寞,如同娱乐界一样,传闻不断。

首先,是电脑新闻。有政协委员在自己的blog爆料,今年参加会议,每个政协委员都领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开完会以后,不用归还了。这位委员认为这很实际。因为,有电脑的委员,懒得为了几天会议来熟悉新电脑,没有电脑的呢,往往又不会用,于是也懒得学。每次会议下来,回收的几千台电脑便浪费了。

看到这条消息,许多人觉得很困惑:是国家发展得太好了太有钱了,以至于要给委员们开一次会就发一台电脑?还是为了提高会议效率,必须通过电脑才能发提案?如果是,政协委员来源于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不是每个人都会用电脑的。那些不会用电脑的委员们怎么办?他们如何发提案?是不是不懂电脑就不让发提案了?何况,在当选政协委员的条件里,并没有规定必须会电脑呀。

再说了,“两会”委员都是代表人民去的,应该是人中之杰,那思想境界应该会高一些吧?只看见领到电脑不用还回去高兴的,没听说有谁自己带得有电脑而不领的。不领白不领,自己有电脑,上头要再给一台电脑,拿着呗,自己家儿子孙子不是老早就叫着嚷着要买电脑么?这下正好,省钱了,想睡觉来个枕头。

其次,今年的政协委员们,异口同声地将剑锋指向了备受百姓关注也是备受百姓诟病的房地产。在全国政协的各项提案之中,关于房地产市场的提案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而其中对保障性住房、物业税征收以及房地产信贷调控成为关注焦点。

这就是本文的话题。

2009年岁末,我花了许多时间,做了一件许多中国人都做的事情:看电视连续剧《蜗居》。这出被人们称为2009年度最真实、最贴近生活、最引起人们共鸣的电视剧,在下半年开播不久,就被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禁演。在中国就这样,不禁播知道的人还少些,一禁播,好家伙,看的人更多,影响就更大,结果,就这么没啥名角出演的戏,让2009差点演变成了《蜗居》年。

一个多年的朋友问我2009都干了些什么,看了些什么。我说,干了些什么,说不清楚,至于看了些什么,我说,几乎没有。她说干什么没关系,如果没看过什么,那怎么也要看看电视连续剧《蜗居》,这出戏,对中国社情国情的剖析,可谓入木三分。于是,在奥克兰度假的一个月,除了忙累着装修房子的时间外,每个空隙,都是守在电脑前看这出戏。

当“全剧终”的字样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的时候,标志着戏结束了:贪官宋思明倒在车轮下,他的党羽们纷纷锒铛入狱;靠低保生活拆迁户老李家搬进了靠老娘付出了生命代价才换来的一套居屋里;平民白领苏淳、海萍住进了自己拼尽全力买下的房子;从清纯少女走向“小三”之路的海藻带着破碎的心去了美国……

戏看完了,可脑海里总也挥不去一些东西……

当我年少时,那个连歌带人都让我喜欢的郑智化(这名字跟“政治化”谐音,让我想起了另外的几个“化”:革命化、年轻化)唱了一首歌:“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找不到我的家。在人来人往的拥挤街道,浪迹天涯。我身上背着重重的壳,努力往上爬,却永永远远跟不上飞涨的房价。给我一个小小的家,蜗牛的家,能挡风遮雨的地方,不必太大。给我一个小小的家,蜗牛的家,一个属于自己温暖的,蜗牛的家……”这首十多年前的《蜗牛的家》,当时并没有让年轻的我们有太深的体会,没想到,星转斗移,世界走到了21世纪的今天,在中国城市中艰辛挣扎的新一代年轻白领们听起来,是如此这般的感同身受。

20年前我结婚的时候,住的是单位分的15平方米的一间房,带一个连蹲下去都很困难的厕所(不能叫做卫生间,因为不卫生),除此之外,啥也没了。找来一些碎砖头把外面的晒台封了,买一个组合式水泥灶台支上,就是厨房了。在那里住了六七年,直到生了女儿,女儿长大开始上幼儿园也没挪窝。当时也没觉得苦呀啥的,而如今在都市里生活、工作的年轻人,工作一段时间,做梦都想买一个房子。按照中国现在的房价,再小的一套房子,怎么也得几十万,不吃不喝,也得二十几年。要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国际大都市,动辄一万多、两万一个平米,那一套房子不得一两百万哪?买不上房的,望房兴叹,买上房的,立马成了百万“负”翁—--连首期都是从老人那里讨或者是四处找亲戚朋友借的。如果说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人们结婚时住的都是公房,条件再差,大家伙都差不多,不用去跟谁比,享受的是贫穷平均主义的一种平静,而现在的年轻人,要是没有一套房子,谈恋爱可以,结婚?想都不用想!在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人,多少还能从父母的口袋里榨出点钱来凑个首期,来自农村,读完书留在城市里的人们,30好几了,连女朋友在哪家寄放着都不知道。现在的女性,在考察恋爱对象时,第一条件,往往是有没有房子。难怪那么多的人们发出“现在的女孩子到底爱的是老子,还是爱的房子、票子”的感叹。

于是乎,“蜗居”成了中国城市的头疼问题,而继生的无房居住“蚁族”越来越普遍,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附生现象,越来越让人关注,也越来越让人无奈。

今天的中国,地区不同,房价不等。按照2009年中国大城市的房价排列,上海、杭州、北京、深圳新房均价都在1.5/平方米以上;广州、三亚、大连紧随其后,每平方米均价也接近1万。而郑州、合肥、贵阳等内地省会城市每平方米均价也逐年攀升,达到46千元。一般来说,房价高的城市,相对来说,收入也会高一些。在上海,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得花上150万元以上,按照2008年度上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7万元计算,相当于一个双职工家庭44年的全部收入;一般的房价指的都是毛坯房,如果加上装修费用,年份就会拉的更长。郑州市人均月工资约为1200元,2009年这个城市的房屋均价为3500/平方米左右,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价格为350,000元,一个双工资收入家庭买这么一套房子,也需要夫妻俩不吃不喝熬上13年。

到底中国的房价高不高?让我们来与西方做个对比。由于居住方式与中国不同(中国城市大多数是多层公寓建筑,而西方多为单家独户形式,所购置的物业不仅仅是房子,还包括地皮),这两者间很难做单位面积价格对比。西方的房价从来没有按照平方米来计价,公布的数据,往往都是以一栋房屋为单位计算均价。以新西兰为例,最大的房地产商Barfoot-Thompson房地产公司公布的20099月的奥克兰房屋均价为514,890纽币,比2008年同期上升了3.8%。奥克兰是新西兰最大城市,该市人口占据了全国的四分之一还多,房价从来都是全国最高。按照新西兰人年均收入3.5万纽币计算,刨去大约20%的收入所得税,一个双收入家庭年净收入约为5.6万元,购置这栋房屋所需支付的房款,相当于这个家庭9年的收入总和。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年入5.6万元的家庭,通常是不会去购买50多万的房子的,他们往往会选择购买面积小一些,不处于独立地块的unit(连体排屋)或Town-house(两三家联户的房屋),这些房屋的价格将会便宜许多。一般来见,新西兰家庭在购买房屋时,选择的房屋价位一般都在相当于家庭收入5—10年总收入的水平。房屋贷款按揭周期(mortgage)一般选择为较长的25—30年,给付贷款的压力并不大。银行在审批房屋贷款申请时,往往在按揭付款只占收入的四分之一时才予以批准。而中国家庭,一旦买房,按揭付款往往要占到总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

再来看看美国的情况。美国与新西兰一样,也是以住宅为单位来统计房价,而不是按平米来核算。美国的住房面积也要比中国要大很多,住宅形式也是以House单门独院为主。住宅面积一般为120-300平方米左右,平均面积约220平米。为了便于对比,我们按照平方米折算,每平方米单价不足1100美元,按照美元和人民币汇率计算,与北京、上海等中国一线城市市区房价位相比,显然要便宜很多。

美国和新西兰公布的房屋面积,都是净空面积,而不是中国的将共用部分、小区绿地、墙体等全部计算在内让用户掏钱的“建筑面积”。而且,中国住宅除极少数别墅型建筑外,都是6-8层甚至几十层的高楼,每个楼梯间,带有多户。现在的中国房屋多以小区形式建设,每一小区少则几百来户,多则几千户,使用面积只占建筑面积的80%左右。按此计算,中国的实际房价比西方还要高出许多。

从以上枯燥的数据对比中,不难看出,中国城市尤其是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的房价比国外严重偏高。在国内外都有过生活经历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同样是三五千一个月的收入,中国房价要1万元多一平米,而西方,一两千元一平米,差别就这么明显。

中国房价到底为何如此高企?老百姓们在这边厢咬牙切齿地抱怨房地产商谋取暴利。房地产商也在那边厢抱屈:我们没有你们想象的赚得那么多。227日召开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年会分论坛上,开发商集体喊冤,称地产上市公司纳的税比利润还多,而房价的65%被政府拿走。

20091月,中国地产商会向全国工商联提交了一份《关于我国房价何以居高不下》,并在两会上以全国工商联名义做书面发言。报告指出,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成本占直接成本的58.2%;总费用支出当中流向政府的部分 (土地成本+总税收)所占比例为49.42%,并由此引发了房价地价飙升。

中国华远房地产公司董事长任志强说:“政府从房价里拿的东西远远比开发商拿得多!”按照他的说法,去年中国房地产全行业实现4.3万亿的收入,但利润不超过4300亿,不足10%,绝大多数利益都被政府拿走了。

有趣的是,国家不认这个帐。中国国土部去年7月对外公布的“房地产项目用地地价专项调查”显示,全国620个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成本,刨除23.2%的平均地价只占23.2%,税费成本也只占10%,超过40%的房价都是开发商牟利的空间。

到底真相如何,不得而知。为什么国土部公布的数据与房地产商的说法有这么大的距离?有没有谁在说谎?无论谁说的是真的,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情:考验消费者的智慧。

在中国,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人们一边在深深抱怨房价高居不下,一边在疯狂地“抢房子”,新房子还未建成,一开盘,就被一抢而空,尤其是象上海、深圳这些城市。人们不禁纳闷了:到底人们哪里来的钱?可以这么说,假如房子建成了,没有人买,房价不会坐上火箭。归到底,还是市场需求驱动的结果。这倒不是人们的购买力真的提升得那么快,而是人们害怕房价继续飙升,哪怕四处借钱也要买房。于是,便在中国形成了这样一种怪现象:房价越高,人们越害怕房价还要涨;越怕房价涨,就越要买房子。这一来,便酿成了如今百姓如热锅蚂蚁般砸锅卖铁买房,房地产商和政府数钱数到手酸的局面。

大凡中国人的父母,一心都想为子女多做点事情。如果拿他们去煎,能够熬出一些油给自己的子女,他们毫无怨言愿意跳上滚烫的铁板;而中国的年轻人,如果没有房子,便没脸谈恋爱,没脸结婚,于是陷入让自己难,也让父母难的精神困境。

什么都可能改变,唯独要转移中国人的意识很难。于是,中国的房市还将如此继续飙升下去,年复一年……

  

                                                              2010.03. 14  于中国郑州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手机版





上一篇:156. 爱在深秋
下一篇:154. 回到奥克兰


[文章搜索]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免费公众号推广,精选微信文章浏览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