驟見“中大人”這三個最顯淺而總共只有九筆劃的漢字,孤陋寡聞如我、竟無法猜測其含意?未幾意外收到田田文友購贈的「中大人在墨爾本」、展讀這冊圖文並茂印刷極之精緻的文集,始解我疑惑。
習慣將贈書依收到先後次序捧讀,書房內仍疊著十餘部墨香猶存的學者、作家文友們惠賜書冊;由於好奇而讓「中大人」文集插隊,雖有點對不起那堆疊起的著作,還是破例先睹為快。
原來田田文友還是此書的編輯小組成員、自然是“中大人”啦!算起來認識的第一位“中大人”是SBS電臺主播梁江遠新女史,前後受她厚愛為我專訪多次;總覺得她的中文水準極佳,實不像我印像中一般香港人那樣西化。真個有眼不識泰山呢,梁太太原來出身名校。
有數面之緣的社區名人、新生會創辦者姚沈宛會長,及墨爾本華韻合唱團音樂總監梁麗麗女士都是「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生,失敬之至。
分佈全球的中大人,先後在紐約、舊金山、卡城、多倫多、加州、日本、溫哥華及墨爾本等地出版了八冊文集,對在海外宏揚中華文化功不可沒。這些圖書均是由各地的「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集稿編輯成書。
收錄在「中大人在墨爾本」書中的鴻文共二十三篇,題材多為對新鄉見聞、旅遊、心路歷程、懷舊、園藝、星空描述及報導,含蓋面頗廣呢!難能可貴的是這班專業、專家們的篇章,情真意切,娓娓道來自成佳文。書末輯收六十一幀校友活動剪影,真個是多彩多姿的校友會啊。個人認為此書對所有撰擇澳洲定居的華人新移民,是最有參考價值的一部著作。
音樂家周悅欣的「從天涯到海角」、姚沈宛的「過客」、馬振愉講述到南非探訪當年校長Canavan神父的「教育之恩」、莫肖妍描寫去年維州山火大災難的「黑色星期六」及盧甜甜描寫主流社會賽馬的「那一個Flemington下午」等篇都很動人。其它佳作因拙文非書評故不逐一介紹,有興趣的讀者還是趕快買回來捧讀吧。
最令我感動的並非書中好文章,而是這個分佈海外各地的「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在過去多年來,默默的將其博愛精神付出。他們除了連絡校友情誼、在新鄉互相分享生活點滴、組團共遊外;在一九九五年成立了一個命名為:「小扁擔勵學行動」的組織,宗旨是「扶助內地貧困農村基礎教育發展」。
不看不知道,看了令我對這班“中大人”的義舉肅然起敬;分布各地的“中大人”校友會都全力支持著這個「小扁擔」;日前這冊「中大人在墨爾本」發行後,售書收入全數捐獻給「小扁擔」。
「小扁擔」成立短短十五年,除了每年巡訪資助大陸七十多所學校外,並有「配套資助」及「長期支援」計劃。令我大為感動的是,這個「中大人」的慈善組織經已在廣東、湖南、四川、甘肅及廣西等省農村捐建了四十多所中小學校,包括四十所小學(其中七所正在興建中)及六所中學(三所等待批審)。
分別於2007年與2008年在汶川建成的三所小學、從樓高二層到四層的巍峨校舍(見251頁彩照),在「512」大地震後安然屹立著。那些政府所建的數千家「豆腐渣」學校早已被震塌而蕩然無存,真不知那些地方官老爺們、面對「中大人」捐建的學校時會否感到羞愧呢?
一直以為海外無數的「校友會」組識無非是在節日辦聯歡、組團旅遊或週末大食會,在多如過江鯽的社團中弄個名堂玩玩。讀完「中大人在墨爾本」文集後,才知道自己太主觀,原來校友會可以將博愛精神如此發揮到淋漓盡致,造福中國貧困農村子弟,真是功德無量呢。
大愛之心、博愛精神、大慈大悲、仁風義舉等字句有別,實質完全相同;
「中大人」這個全球性的校友會,除了與其它校友會類似外,最令人起敬的就是發揚「博愛精神」、為中國農村貧困學子興建學校,造福社會,為失學貧農子弟燃起希望,真個是大功德,無量功德啊!
希望各地數之不盡的「校友會」及華裔社團,都能學習「中大人」的博愛精神。除了辦聯誼、旅遊等活動外,不忘慈善公益,多積德積善,那麼所立會社才有意義及受到尊敬。
要想了解「小扁擔勵學行動」這個組織,可查閱網站:www.xbd.org
二零一零年五月三日於墨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