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不想回國去看世博?” 近來朋友們會面的話題三句不離世博。
“就是回國也不一定就去上海看世博。”我回答。
我生性好靜。生在上海,長在北京,都是千萬人口的超大都市,平生看慣了人擠人,最怕湊熱鬧。北京每年的春節廟會,各種盛況空前的展覽會,遊藝會,除了有採訪任務推不掉,我絕不前往。“一怕遊人如織,二怕假冒偽劣”是我對外出遊覽的忌憚,其中最如鯁在喉的是後者。
我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可歎如今難覓一塊文化淨土,文革毀壞了多少文物永遠無法計算,現今有了錢的國人又熱衷於製造假古董。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全國“故居”、“遺址”氾濫,真假難辨,光“大觀園”就數不勝數。去年回北京,我在京城中軸線所在的,昔日每天上下班的路上竟“驚豔”了一座嶄新耀目的永定門城樓!
已經失去的永遠不能追回,真實是萬金難買的價值所在——儘管有時贗品比真品還貴。就如同燒毀的圓明園,拆掉的北京城牆,儘管不斷有人提出“重修”的動議,但多數專家學者一直主張保護遺址就是保護歷史,拿不到桌面上的擔心是:誰能保證“重修”不是又一次人為的“浩劫”呢?不是有人戲稱“China”為“拆哪”嗎?文革加“現代化”,不過半個世紀,老祖宗留下的遺產幾乎已經消失殆盡了。
童年的回憶中,最難忘的就是那條開鑿于隋代的京杭大運河,漁舟槳聲欸乃,滿目綠野平疇,河畔村落的炊煙,輕紗般掛在白楊林的梢頭。記得小學操場外就是一座明代石橋,橋邊古井上的青石井欄,幾百年來被井繩磨出了一棱棱的凹痕。淘氣的男生們課餘偷偷鑽到橋洞下捉蟹撈蝦,摸到的蚌殼足有盤子大,上寫字課倒上墨汁當硯臺……如今,古運河只能靠關閘蓄水來保住波瀾不興的一線死水,離被拆除的古石橋不遠,赫然一條不能移動寸許的水泥龍舟,紅欄黃“瓦”黃龍旗,據說是以乾隆下江南的龍舟為藍本,夏日週末傍晚,龍舟上鼓樂喧天霓虹閃爍大開盛夏party,嗚呼!
現在輪到美國人來給我們上文化保護課了。林登夫婦的雲南村落夢,喚醒了我心中童年的記憶,所幸那夢中的古運河還沒有被填平。如果回國,我真的沒興趣給預計有7千萬遊客的上海世博會錦上添花,我情願沿著童年“抄近路”上學的小徑,在古運河乾涸的河床上走一走,看看還能不能拾到一兩片殘破的蚌殼,就是再呼吸一下那略帶水草腥味的潮潤的空氣也好。
每個人都有一座夢中的村落。因為失落了,所以才苦苦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