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与友人談到今年的世界天災連連、人禍四起,從元旦起就地震、乾旱、洪水、颱風、泥石流……萬千生靈掙扎於天災人禍煎熬之中,我們在電話中共同感嘆,活在紐西蘭何等有幸,天天風和日麗、錦衣玉食,似是享受著上蒼特殊的眷顧。
我們談到南島和基督城,年底我正打算去那里小住。
友人告訴我,一八五零年,四條移民船抵達基督城,滿載著經嚴格挑選教會推荐的精英,今天在市內栽種的四株橡樹,便是為紀念此事而栽。由於移民中不少人來自牛津的基督教會,所以將該地命名為「基督城」,他們在這裏努力建立聖公教的理想英國社會。
一百多年來,大教堂十二隻銅鐘的宏亮鐘聲,飄過風釆不讓康河獨美的愛芬河,以及棋盤式的街區,飛向東海岸,也飛向西邊的坎特布里平原与南阿爾卑斯山。這是一個英國之外最英國的城市。
說到這里,我對基督城更加心向往之!
我在收線前告訴他﹕「這次我去,一定要坐平底船暢游愛芬河!」話音未落,九月四日凌晨,基督城就遭遇七點一級地震。基礎設施受損,大批房屋毀壞,但卻無一人死於地震。
我們不能不承認這是奇跡!
但對於生活在當地的幾十萬人而言,四十秒的強震,是一個有可能扭轉他們畢生軌跡的悲劇。家園被毀、店鋪停業,意味著許多家庭面臨居住、就業、營商等生計堪虞之苦。震災過後最初的驚惶平復下來,我們似是已經開始聽到嚶嚶泣嗚,有人見到自己的家東歪西倒,覺得美好的夢突然破碎,傷心莫名,不知去向,惟天真無憂的稚童,還在瓦礫泥淖中開心嬉戲,更令人唏噓慨嘆。
而「零死亡」的奇跡,是不幸之中的大幸,悲劇中的奇跡。
但是奇跡并非純屬偶然,紐西蘭擁有領先仝球的隔震減震建築技術,木框架大玻璃輕型建築的全面推廣,以及對建築質量立法管制嚴謹,還有公民防災教育普及,是這次七級大地震無人死亡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時,紐西蘭還具備全球運作最成功的災害保險制度,由國家以法律形式建立符合本國國情的多管道巨災風險分散體系,以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方式來盡可能分散巨災風險。
本國地震風險應對體系由三部分組成,包括地震委員會、保險公司和保險協會,分屬政府機構、商業機構和社會機構。一旦災害發生,地震委員會負責法定保險的損失賠償;保險公司依據保險合同負責超出法定保險責任部分的損失賠償;而保險協會則負責啟動應急計畫。基督城震後塵埃未足,此一體系已即時啟動。
地方政府与民防部門在第一時間,由市長領軍,評估災情作出進入緊急狀態的決定,開放救援中心与醫院急救部門,搶修供水供電系統。而總理當天赶至現場,又召開內閣會議研討救災及災後重建方案。整個運作有條不紊,環環緊扣。所以我們見不到其他國家巨災後的奔走哭號、流離失所的慘象,除了出現個別搶掠,民眾保持冷靜,表現出高度的公民素質。
震後第三天,當地學生已組成義工大軍,上街清除垃圾,逐戶拍門幫助居民重整家園,据說巳有五千多人在网上報名等候志願服務。全國范圍內的募捐賑災已經開始,政府亦撥款給受災停業的小型商家,續發雇員四週薪酬,以濟燃眉。
見不到旗幟、標語和口號,也沒有哭號淚水﹔不必哀求叩謝﹔媒體全程公開透明報導﹔官民政社,各司其職,克盡其守,共渡時艱,沒有黨同伐異、諉過卸責的纏鬥。不屈不撓,處變不驚,這就是紐西蘭人,悲劇中的奇跡,就是他們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