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烏鎮是在《似水年華》中,古雅秀麗的烏鎮,似水纏綿的故事,奇幻唯美的畫面頃刻間就讓我對這一水鄉著迷了。沒有過多的濃妝豔抹,也沒有太多的俗世凡音,有的只是一份屬於原始水鄉所該有的靜謐,平平淡淡的氣息,仿佛等著你來又等著送你走。
狹窄的青石板路,傍水而築的民居,蕩起無數漣漪的烏篷船,帶排門的店鋪和一座座承載千年的石橋,它們悠悠長長地串連起來,等著來尋找歷史的人。時間在這裏凝固,歲月在這裏迂回,一切都如畫中。他們說在烏鎮,看到的是歷史,踩到的也是歷史。於是腳步突然間變得緩慢起來,因為如詩如畫的歷史不能像車窗外的風景一樣一掃而過。
有著六千餘年歷史的烏鎮,經過時間的疊加已積蓄了太多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成為了烏鎮的客人們心中的一道風景。濃重的歷史氣息就如海邊的微風一樣撲面而來,讓人們思緒萬千,陷入歷史的洪流。好似看見了梁昭明太子在此苦讀詩書,構思編纂;漫畫家豐子愷在河邊散步,思考繪畫;大文學家茅盾在窗邊沉思,好像哪部文學名著就要誕生了。南朝的文學家沈約、南宋吏部侍郎陳與義、明朝人李樂、明末清初的農學家張履祥等都是被廣為傳誦的烏鎮前賢。一代一代的延續傳承,讓烏鎮的歷史文化成為了一道無法抗拒的景觀。世上本無景,有了欣賞的人也就有了景。於是我分不清烏鎮的存在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看它的人。
如果說城市是身著華服的都市麗人,那麼烏鎮就是身穿藍布罩衫的女子。畫梁雕棟,粉牆黛瓦,高高低低地站在江南水鄉,看水,看橋,看人,看深巷和曲弄;搖櫓的烏篷船從橋下晃晃悠悠地行過,激起一陣漣漪,不知在擺渡著什麼人;參天的銀杏樹千百年來一直默默地守護著足下的這片土地,愛護著土地哺育的人民;深宅大院裏鎖著的是大門卻關不住裏面的風景;廊下走著的人沉醉于這美麗的夜景和夜裏的寧靜;一條條曲弄帶著我們走向一個又一個故事。細細地靜下心來品味這烏鎮的靈秀亦或是深沉,朦朦朧朧的月色下它給你的是一種心靈上的安靜。
突然間很喜歡起《似水年華》裏,一群人圍在一起下象棋,在一起看戲時的那種喧鬧,給了安靜的小鎮一種別樣的風情,不同於城市的車水馬龍,只是給小鎮注入了一股活力,一種生氣。看到那樣的情景,讓人頓時有人一種著落感,一種親切感,不需要過多的語言來表達的一種誘惑力。讓從繁華都市里遠道而來的客人卸下了一身的疲憊,身心放鬆地享受著這由小街、小橋、小河搭建起來的烏鎮。
聽說烏鎮的每一座橋都可以過同一條河,走的路不同,目的卻是一樣。就像我們的生活,不一樣的方式只為達到同樣的效果。突然間覺得烏鎮又像一位老人一樣向我們訴說著什麼,告訴我們一些平實的生活箴言。也許他就是一位經歷了滄桑歷史的老人,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叉口教會我們做出選擇。真正的選擇該是無愧於心也無愧於歷史的,就像烏鎮這個古樸的小鎮選擇存在于這個現代紛繁多變的世界裏一樣,它以它獨有的方式來告訴了我們它的選擇。於是給了我們一種烏鎮的存在,讓我們的心靈在這裏稍作休憩。
這就是烏鎮,枕水江南的烏鎮。茶樓裏煮不完的茶,巷弄裏停不了的腳步聲,烏篷船行不完的水道,人們過不完的石拱橋,以及這裏說不盡道不完的故事,這一切都是烏鎮人的財產。這裏是烏鎮人不離不棄的家,古樸善良的烏鎮人也一直在默默地守護著他們的家。人們有做不完的水鄉夢,有道不完的水鄉情,有語不清的水鄉事。烏鎮讓人神往,真希望自己也能做一回烏鎮人,做一個永遠都不會醒的水鄉夢。
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一個合適的心情,大家定要去烏鎮瞧瞧,瞧瞧那小橋流水人家。只是希望您輕些走,慢些看,別打擾了一方寧靜。它正悄悄地等待著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