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九年底臺灣“世華作協”出版了張奧列先生的「澳華文人百態」,這位知名文評家細數澳華作家群,重點介紹了包括梁羽生、徐家禎、心水、莊偉傑等廿七位活躍的作家;加上出現在該專著中其它篇章的作家數十位,總共七十餘位。
自該書出版至今十一年裏,全澳突然湧現了五、六百位華文作家?假如數字正確,可真的是可喜可賀啊!足証澳華文風之盛應是舉世無雙了。
一九九二年四月由黃有光教授創辦澳大利亞首個“澳洲華文作家協會”後,至今全澳已有多達十六、七個文學團體,或為地區性“作協”、或以「筆會」、「詩社」等定名,真個是猗歟盛哉!
也因同類組織過多,各個山頭紛紛廣收會員,以圖壯大聲勢?於是凡發表過一、兩篇文章者,肯交納會費,便被結納為「作家協會」會員。明乎此、才能理解短短十一年間,澳大利亞的“華文作家”大踴進,由不到百位而急升到五、六百位啦?統計資料者應是根據各文學團體提供的「會員人數」為準,而無法得到準確的作家數目。
這個華文文風鼎盛的澳大利亞洋國度、經已出現了沒有著作的「作協會長」這種怪現象。而可笑的是有人一旦掛上「作協會長」這頂桂冠後,便飄飄然,自以為成了「大作家」或「名作家」了?早已忘了這種專業性「掌門人」與一般社團的領導首長是大有分別呢。比如宗親會、同鄉會、商會等會長職守只要是同姓、同鄉或同業就可當之無愧。
「作家」這個名詞的定義,自然是指撰作各類文章如散文、雜文、論文、小品、遊記、劇本、報導文學、各類長、中、短篇小說及微型小說者。因此、要名符其實的當作家,不只是花幾十元會費成為「作協會員」就算「作家?」。而要在加入作協後、努力學習、不斷創作,從沒有作品到有大量作品;從名不見經傳到為各地讀者所知,有了足夠作品再結集出版,才能被公認為「作家」。
最不可取者,是既無任何書冊面世、亦無好文章獲取世界華文徵文獎項,卻不忘在作協內爭權奪名?以為撈到了個「作協會長?」便可以到處顯耀?那實在是天大笑話。作協會員沒有作品,只要虛心學習,多創作,反而令人起敬。「作家協會」會長沒有著作,如去參加國際文學會議,真不知如何面對其他地區的作家文友們?大概早忘了「無地自容」、和「汗顏」及「貽笑大方」這些詞句了。
個人認為要名符其實的被稱為「作家」或「詩人」,除了作品外,絕無任何捷徑。如沒有出版著作,或只在報社副刊、文藝園地發表了些沒法讓讀者記得的零篇散章;或在古文堆裏當文抄公、拋書包,便自詡為大作家,大才子?其實是空心菜,無聊(無料)之人。
「作家」或「詩人」的稱號,是那些出版過著作;或長年發表文章、創作字數超過幾十萬字;或在日報、週報撰「專欄」;或縱無發行書籍而作品榮獲了文學創作大獎者。那些經常撰作誹謗、漫罵、無中生有、胡說八道的垃圾文字,作品再多亦無資格被視為「作家」。
在澳洲的華文文學團體裏,被認為名符其實的「作家」或「詩人」有以下諸文友。 先從維州算起,計有:章自競、葉華英、李祥侗、杜若蓮、黃有光、廖薀山、黃惠元、黃玉液、陸揚烈、羅文、婉冰、齊家貞、郭存孝、周文傑、徐剛、徐揚、阿森、張至璋、夏祖麗、王曉雨、丁友如、子軒、傅三川、沈志敏、丑女、阿木、劉真、渡渡、吳建國、湯綽霖、潘華、呂順、劉英歌、袁雪塵(駱駝)、戴秀芳、張齊清、李照然、李洋、簡昭惠、丁小琦、吳建國、歐陽昱、華坨、陳標、畢恭、林雄、田田、巧緣、楊明顯、蘇菲亞劉等。
南澳有著名詩人:徐定戡、作家:高誦芬、徐家禎、郭燕。昆士蘭有:黃苗子、郁風、蔣中元、洪丕柱、劉熙讓、呂武吉等。以及坎培拉的陳向陽。
文人雅士多集中在雪梨,名家有:梁羽生、黃雍廉、劉渭平、盧荻、趙大鈍、何與懷、彭永滔、冰夫、西彤、張奧列、莊偉傑等,其餘作家如:李承基、張典姊、郁琛、陳耀南、林斌、黃豐裕、黃惟群、錢超英、雪陽、淘洛誦、潘起生、秀凡、進生、方浪舟、趙川、田地、施國英、蕭蔚、吳棣、崖青、胡仄佳、張勁帆、江靜枝、楊鴻鈞、李明晏、大陸、阿忠、高寧、袁瑋、釣鰲客、超一、楚雷、蓮花一詠、千波、小雨、王世彥、西貝、林達、莫夢、凌之、畢熙燕、梁綺雲、璇子、陳積民、許耀林、李富祺、吳景亮、吳棣、劉放、林木、巴頓、唐予奇、李富祺、張曉燕等。
全部細數約一百餘位,當然、我並非搜集澳洲所有作家資料的人,遺珠在所難免。那些沒有著作面世、從無獲取文學獎;那怕是免費報所辦的徵文獎,縱然撈到了所謂「華文作協」理事會中的種種職守,名不符實者,再招搖無非自欺欺人,自個兒臉上貼金,讓世人笑話而已。
並非作家者、加入作協後,應虛心學習;多讀多創作、多發表作品,最終才能成為如假包換的作家啊!
二零一零年八月廿七日初稿 、十月十七日重修於墨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