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父親經常對我兄弟傾談那些遙遠的「祖家」掌故,偶而會輕聲用鄉音誦念那首”“認祖詩”:
「駿馬登程往異方,任從隨處立綱常,汝居外境猶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朝夕勿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蒼天有眼長垂佑,俾我兒孫長熾昌。」(註)
閩南話吟詩、音韻頓挫悅耳,聽來一知半解;只知是當年江夏先祖贈送給五個將遠行立業的兒子,作為兒孫們相認的憑證。此詩是 “江夏紫雲黃氏始祖”黃守恭公所撰。另外黃元壁先生於1980年曾撰“會親詩”一首:
「五安五子炳千秋,知是開元共一流;欲識紫雲真道脈,源頭始祖在泉州。」
五子依長幼是黃經、黃紀、黃綱、黃綸、黃緯;奉父命往南安縣、惠安縣、安溪縣、同安縣及詔安縣發展。縣名皆有個「安」字,就是「五安」的來源。
我先祖是四房黃綸公,到同安縣開枝散葉,千餘年後衍生到先祖父,仍在祖先初履家鄉同安新墟坑柄安居,先父避戰禍才離鄉到越南。
紫雲黃氏這一族裔、繁衍至今裔孫分布海內外多達四百五十餘萬人。始祖守恭公生於唐貞觀三年(即公元629年),黃公博通經史詩書,蜚聲士林被稱為「群儒」,種桑養蠶而富甲一方。57歲時捨宅建寺,築大殿時忽有紫雲降下覆蓋地面,因名為「紫雲大殿寺」,四易寺名、直到52年後、即唐開元26年(公元738年)才改為「開元寺」。也就是名聞遐邇成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的“泉州開元寺”。
成為中華民族第七大姓氏的黃姓,追溯淵源,最早始祖黃帝、傳昌意、干荒顓頊、到八世陸終,九世周朝初期在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千餘年後為楚國所滅;亡國的子孫以「國名」為姓氏,便是黃氏。傳至紫雲黃守恭公已是第107世了。
戰國後期,黃氏族裔多在江夏群(今湖北武漢一帶)發展繁衍,也就是「江夏堂」的來源。由於「黃」與「王」字諧音,新識問起姓氏,為免混淆,應以「江夏黃」自稱;始可免貽笑大方。
一直到了晉代,由於時局動蕩,從中原遷移入閩的十三姓氏族群人數,黃氏排第二位。黃守恭公在唐宗總章年間轉移至泉州,開荒地而成巨富。
宋、元時期,黃氏稱盛於閩、粵兩省,在明未清初才開始移居臺灣。後來更有不少宗親冒險犯難,遠抵東南亞各國以及移民歐洲、美、加、澳、紐,從此五湖四海都有黃氏裔孫足跡。
黃氏始祖就是黃帝軒轅氏,其兒孫繁衍至今約三千餘萬之眾,形成幾十支派。
江夏泉州紫雲黃守恭公的後代也多達四百五十多萬人。開族一千三百餘年來,人文鼎盛、歷朝人才輩出,成為八閩望族。
我先祖四房黃綸公後裔現居廈門市區、同安、翔安及集美等地超過十萬眾;其餘近六十萬宗親分散海峽兩岸及海外各國。
黃氏宗親源遠流長,在幾千年歷史更替中,出過不少偉人名人,如秦朝悉知兵法黃石公、三國名將黃忠、黃蓋、五代後蜀的名畫家黃筌,北宋大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南宋的思想大家黃震、清代大儒黃宗羲、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詩人黃遵獻、近代革命家黃興烈士。海外著名僑領黃仲涵與黃仲訓、越南富豪黃希鱉,印尼食油大王黃奕聰、木材大王黃雙安、新加坡黃金輝總統、政務部長黃貴祥、泰國商業部長黃秉和、美國喜瑞都黃錦波市長、澳洲黃英賢參議員、大畫家黃永玉、黃苗子等多不勝數。
先祖守恭公享壽八十四歲,安葬於泉州西潘山白塔後;墓穴四週薔薇花繁開,因而被稱為「剌仔墓」。今年被福建省定為省級文物保獲單位。去年為守恭公1380年誕辰,兩岸及海外孫裔黃氏宗親近二千人於九月雲集泉州開元寺,舉行隆重慶典紀念黃公的豐功偉業。可惜關山遠隔,又鮮與各地宗親連繫,因而錯過了前往參加祭祖大典。
幸而堂弟媳陳藝瑩日前由廈門返澳,不辭辛苦為我帶來幾本故鄉期刊及書冊;細讀後終於對自己姓氏根脈來源有較祥盡的了解。不端淺陃抽空敲打下這篇簡介,祈望海外黃氏宗親們能因此而略明黃姓根源;起碼與人交往、就能說出「江夏黃」這得體的姓氏。
(註:墨市易經班黃紫蘭主任來函提供不同版本的「認祖詩」如下:
策馬登程出異疆 任從隨處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 日久他鄉是故鄉
朝夕莫忘親命語 晨昏宜廌袓先香;但願上蒼垂福慶 三七男兒永熾昌。)
拙文參考資料「紫雲黃氏宗史資料匯編之七」、「泉州江夏文化第三期」,皆為二零一零年三月出版。)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廿八日於墨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