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許多人家和我們家一樣, 是一個國際語言的家庭. 由於我們這一代母語是普通話, 但在香港生活幾十年, 因此也說粵語, 後又移民新西蘭所以也講英文, 大兒子生在香港, 小兒子生在新西蘭, 他們在新西蘭讀書時講英語, 在香港讀書時講粵語, 在家對著奶奶就說普通話. 所以可謂是語言十分雜亂.
記得小兒子4歲時, 帶他去了北京, 姑姑問他是想喝可樂還是雪碧? 他說了字正腔圓的說了兩個字: ‘兩摳kou’ 北京的姑姑沒聽懂又問: ‘甚麼?’ 之後又連續問了幾次, 還是聽不懂, 就來告訴我, 我們北京沒有你兒子要喝的東西. 我很奇怪, 兒子到底是要甚麼呀? 北京怎會沒有呢? 一問之下才明白, 他將粵語直譯成了普通話, 雖然字正腔圓但是北京人卻聽不懂, 因為北京人沒有 ‘兩摳’ 這個詞. 而是會說 ‘兩種兌在一起喝.’
我的大兒子回國在清華讀讀碩士, 他可以說一口非常標準的普通話. 可是他有時又會說出些奇奇怪怪的字出來; 有一個早晨, 我們母子倆正準備出街, 他突然說 ‘給我兩分鐘, 我還沒有’數戲.’ 我沒聽清楚他要數甚麼, 就說: ‘先出去吧, 回來我幫你數.’ 他也搞得莫名其妙, 說: ‘老媽, 我都25歲了, 再要你幫忙就慘了.’ 這時, 我們兩個才發現可能又是語言上發生了問題. 原來兒子是要說: ‘漱洗’ 但是他走了音. 搞出了笑話.
兒子們的語言和他們的生長環境很有關係. 兄弟之間很少聽到他們用中文交談, 因為英文已經是他們的第一語言了. 爸爸在家不允許孩子們當著他的面講英文, 所以逼得孩子可以說出一口流利的中文. 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強的.
但是即使這樣也始終免不了他們語言上的混亂. 是不是你也有同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