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台灣總統大選已於本月十四日落下帷幕。現任總統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搭配現任行政院閣揆,國民黨秘書長吳敦義取得了勝利,這使國民黨能繼續執政四年。
許多文友以及關心台灣政壇的人仕特別關注台灣的總統選舉,我們不妨簡單回顧台灣總統選舉的起始及發展:自1987蔣經國先生以寬闊胸襟開放台灣黨禁、報禁以後,台灣政治制度民主化走出了關鍵的一步。在“動員戡亂時期”結束之後的1996年,台灣進行了歷史上第一次全民選舉總統,李登輝借國民黨權威時期之餘威成了贏家。那時無論台灣的“本地人”或所謂的“外省人”都處在一個由“權威時代”進入“民主氛圍”的初期嘗試年代。由於複雜的歷史因由,由於李登輝雲遮霧罩式的首鼠兩端態度,各派相互“仇視”的情結較濃,“你死我活”針鋒相對的觀點較多,故而爭鬥暴烈,言語、肢體衝撞較多。導致台灣政壇一度風雲詭詰,變幻莫測。人們可能還記得,2000年因國民黨分裂,宋楚瑜另立山頭。陳水扁加上被陶傑戲稱“難啃”(廣東話的意思是外形令人較難接受)的呂秀蓮竟以少勝多,歷史上第一次從國民黨手中奪得台灣治理權。2004年又因兩顆子彈,陳呂配以微小的數目再保政權四年。但民進黨執政八年,政治上儘量維護“綠色”理念,全島經濟進展不大,卻有證據證明他的家庭以及一些同僚撈得盤滿缽滿。島內民眾怨聲四起,也因此失去了政權。以致島外希望中華終將為之一統的廣大讀者也產生失望、擔憂甚至憤慨的情緒。今天馬氏再下一城,能繼續掌管台灣最高權柄四載,其中一個原因也應記在陳氏劣跡之上吧。
對於2012年台灣大選已有許多經驗豐富之資深評論家從政治、經濟各個層面加以仔細闡析,賢明的讀者也一定閱讀過不少高論。筆者僅班門弄斧,試就這次台灣大選談下面幾個不成熟的體會:
1,回眸台灣那些年頭經濟發展不錯,但政壇不時動蕩與紛亂。這個時期直至馬政府上臺,應該都是台灣政治板塊歸類重組時期。經過這一時期的政治理念磨合,台灣選民基本穩定在藍、綠兩個較大政治勢力範圍之內。在整個政治板塊中,民主進步黨擁有約42%左右的基本盤,國民黨(加親民黨)大約有45%的基本盤,而遊離的中間選民約有10%-15%。
2,為什麼說民進黨擁有42%的基本盤?08年陳水扁政府八年即將屆滿,馬英九、謝長廷對陣爭大位。因八年來陳水扁兩岸政策受美國、大陸以至島內藍營甚至部分綠營人士諸多質疑,台灣經濟阻滯較多,陳水扁以及其幕僚貪腐行為又傳遍全島,以至綠營原重量級人士施明德也激奮地組織百萬“紅衫軍”進行抗議,要求陳下臺。馬英九這時則以鮮明的改革及清廉姿態,生氣勃勃地呈現在選民面前,民進黨此時政治處境可以說是最糟糕的時候。可是不要忘了,就在此時謝長廷在總統選舉中還得票544萬,占選民的42%!所以這個42%應該是綠營的“基本盤”。也就是這部分綠營選民,不管你有何錯失,什麼品德只要是綠營的他們就支持,這種盲目的派性如無較大的政治震動是較難變化的。
3,這次蔡英文與馬英九對陣,得票算不錯,有609萬,占45.63%。就是說蔡的出現吸收了中間選民約4%,有少於10%的中間選民沒把選票投給蔡英文。這些選民或依然未能相信有陳水扁影子的民進黨,或怕92共識、ECFA現狀改變,或為周美青形象感動,或喜歡宋楚瑜……。由於藍營基本盤比綠營也就多1-3個百分點甚至相等。所以今後台灣選戰誰勝誰負主要就看這百分之十幾的中間票!(筆者認為:宋楚瑜今後大幅度改變政治板塊的可能性已不大)誰能以自己的政績、清廉或遠景吸引他們,哪個政黨就可以取勝執政。
但是這個鞏固自己黨、吸引中間選民的“政績”, 重點中的重點就是如何處理好與大陸的關係,宣洩台獨理念必對選票造成負面效應,總之今後的選舉,兩黨誰都離不開“兩岸關係”這個話題!同時也不要得罪美國,這是很現實的。
4,在可預見的一段時期內,如沒有較大的政治震動(這很重要!),台灣政治板塊中10%-13%的中間選民會增多,而藍綠兩派的爭鬥會趨向平和與理性,政黨輪替制度以及選民會變得越來越成熟。這一現象初步顯示:即使在華人社會執行民主政治制度,執政與在野通過相互嚴格批評、監督而達到儘量靠近民意,有利經濟民生、有利社會公平正義的目標同樣是可行的,雖然達致成熟要較長一段路,但似乎並沒有以前想像的那麼可怕。
有人提及對中國人最多的大陸社會的影響,筆者則認為這個問題言之過早。影響當然會有一些,照葫蘆畫瓢大概也不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