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標誌性建築,一些旅遊名城的地標更是舉世聞名,成為旅途中一道絕佳的風景線,是必須一遊的首選。例如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和凱旋門,倫敦的大本鐘與泰晤士塔橋、悉尼的歌劇院連同海港大橋,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北京的故宮和長城。這些獨樹一幟、出類拔萃的歷史建築已成為各個城市的名片,是城市形象的代表,它們總是能喚起遊人又親切又美好的記憶。
除了觀賞一個城市的“簽名地標”外,如能更貼近地探訪城市的“母體建築”,那會別有趣味。林林總總的普通居民住宅組成了城市的基礎單元,往往更具地域特色。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以及後來的大板樓、筒子樓,上海的弄堂與石門庫都曾是城市生動鮮活的細胞。英國城市的沿街聯排別墅,紐約下石上磚三四層高的褐石屋,澳紐城郊一層或者兩層帶前後花園的獨立別墅,巴黎內向型半圍合庭院的中層住宅,香港超高層火柴盒式公寓都反映了城市的獨特個性。
維也納的基本住宅都是四方形的四至六層高公寓,多戶共居,一棟樓房少則幾戶,多則十幾戶。環城大道周邊的公寓樓模仿內城的貴族府邸,建築頗為富麗堂皇,越趨向外城公寓住宅越平民化,多是供工人、小手工業者、城市平民居住的多層租住型樓房。
工業革命率先在英國開始,然後向歐洲內陸蔓延,終於越過阿爾卑斯山脈,在落後了的維也納迅猛發展。維也納資產階級崛起,猶太人富商成為新興的社會力量,他們沒有貴族頭銜,沒有身份等級,他們手中握有代表著權力和自由的鈔票,他們不僅有政治訴求,還有居住需要。房屋雨後春筍般興建起來,1860年之後,幾百幢華廈在環城大道周圍矗立,以滿足巨大的市場需求。
這些由富有商人、金融家、企業家、成功醫生、政府官員、有固定收入的人士、大學教授組成的財富新貴沒有野心成為世襲貴族,卻嚮往貴族般高雅華美的生活。著名建築師們在設計那些公寓大廈時滿足了他們的心意,模仿內城的貴族府邸,一排排莊重恢弘的龐大建築,十足貴氣。
如果把倫敦市中心的高級聯排別墅與維也納環城大道上的豪華公寓對比那是蠻有意思的事情。居住在聯排別墅的是英國貴族、超級富豪、唐甯街高官、著名影星這等社會名流,是多戶居住的四層高長方連體住宅,樓宇外型與維也納公寓外觀頗為相似,可能維也納的還更講究些,有宮殿式樣的廊柱林立,栩栩如生的古希臘人體石雕肌理細膩,精緻的陽臺雕花鐵欄杆洋溢著細節的美麗。
倫敦的聯排別墅登上幾級臺階是首層,半陷入地下的底層是僕人的居所。每戶人家由自家獨立的房門出入,具有相當好的隱私性。首層為敞闊的大廳,樓上是臥室,純粹是居住用途。維也納的公寓一層是商鋪或者辦公室,二層被稱為“貴族樓層”,再上去是工人和傭人的房間,樓層越高,住戶越多,分割的房間越小,兼顧了居住和工作雙重功能。整棟大廈有統一的入口,豪華的前廳,壯觀的樓梯,寬闊的走廊,這些都是公用,使每戶人家都能盡享尊貴,又在可負擔的範圍。一樓的商業店面隱藏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式的拱形廊柱後面,以減少低俗的商業氣息,保持典雅的高貴感覺。
由倫敦和維也納民宅的種種不同可以窺看出:十九世紀維也納的商業經濟沒有倫敦發達,對個人隱私感沒有英國人那般重視,但對藝術生活的追求要勝過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