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小姨助養的一位貧困學生從北京的醫科大學畢業了。
本來小姨只打算通過“希望工程” 助養這位同學至初中畢業,但這位同學很努力的考上了省重點高中,小姨義無反顧的答應了繼續助養。幾年後他又考上北京的醫科大學,對於助養大學生這樣一個變化,小姨自己覺得吃力了, 於是我們的家人都加入了支援,真心的想幫助這位有為的年輕人順利完成學業。
在我們得知這位努力讀書的同學醫科大學畢業時,都非常地高興,曾經翹首企盼其將來的早日成材成為國家棟樑,也為其能很好地完成學業而自豪。
不可思議的是:這位優秀的同學畢業很久都找不到工作,不要說在北京找不到,就是他回到了他的省城也無法找到工作!
正當我們十分費解的時候,小姨告訴了我們她的“重大發現":原來我們這些助養者並不知道,這位同學除了接受助養之外,還在學校申請了大學的學生貸款,而大學有規定,在沒還清貸款之前畢業證會被學校扣留。沒有畢業證書的醫學生,那自然是找不到工作了。
我們都很費解他為什麼會去申請貸款。
在我們看來,助養的款項雖然不是可以讓這位學生豪華的使用,但學費、溫飽及適當的應酬娛樂,應該是沒有太大的問題。我們家中也有讀醫科的表妹,助養的一切花費都是這樣計算出來的。一開始我們還想是不是這位學生的家中發生了甚麼變故?但小姨說她每年都能收到那學生父母的信和捎來的土特產,他們應該與我們一樣對於其貸款的事毫不知情。
這貧窮上進的孩子來到北京以後,怎麼會花這麼多的錢?這究竟是發生了甚麼事情?
本來大家還想查出真像,但小姨這時被查出患了“肺癌",引起了家中的一片混亂,大家對於助養生這件事也就漸漸淡忘了。
小姨的病情剛剛穩定,她就十分牽掛這位被她助養了近17年的學生:他還清了貸款沒有?現在他到底在幹些甚麼?是否找到了合適的工作?
但是出乎意外的是,他像是人間蒸發了,離開了學校,手機也停用了,小姨在十分擔憂之際,幾經周折的聯繫到了那位同學的父母,才知道這位年輕人早已離開了治病救人的醫生生涯,轉而去藥廠作銷售人員。當然此舉也無可厚非,可以儘早脫貧致富,但他既沒有為父母打算過,對助養了其17年在重病中仍十分牽掛其的小姨,他一次也沒有聯絡過,完全將以前的歲月遺跡剝離得乾乾淨淨。
小姨感到十分的無奈。
小姨當初助養他時並沒有想得到任何回報,只是覺得好像自己又多了個孩子在牽掛,多了份責任在擔憂,可面對年輕人的淡然冷漠,還是會有無限的傷感,17年的金錢付出是可數的,但並不短暫的17年的責任、17年的牽掛、17年的擔憂,真的如流水一樣了嗎?
但是,現在的年輕人,連親生父母都被漠視,他怎會還記得他以前的助養者?
助養,在中國越來越普遍,助養人和被助養人僅僅是錢的關係嗎?沒有友情?親情?
有誰在剛參加 “希望工程"的助養計劃時,想過會要回報?大家都是想為社會承擔一些義務才參與的。但將心比心,如果每個個案都如小姨這樣的結果,還能有更多的人繼續參與呢?
不是所有有錢人的錢都是不勞而獲的,不是所有城裡人都很富裕,並不是所有人的付出都是理所應當的。如小姨一樣的捐助者,是在自己節衣縮食的情況下的愛心付出,而受惠者只懷著“不拿白不拿"的心態,沒有絲毫感恩,只能讓愛心捐助者們寒心。
我們的社會教育是否教導;做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的同時,也要有人情有親情?學會感恩?
古人有雲: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事實上不用湧泉相報,只要好比一個不會失掉聯繫朋友,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