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發財致富是猶太人的終極目標,對金錢的貪欲是其商業成功的原始動力,這一認知雖不能說是大錯特錯,但至少很不全面。如果只強調猶太人對金錢的欲望,那無法解釋猶太人在文化藝術、科學知識等各個領域所做出的傑出貢獻,在各個層面所達到的無與倫比的高度。全世界共有一千多萬猶太人,在一百年來諾貝爾得獎者者中佔據了約25%,這一比例之高令人咋舌。
自古以來,猶太人就尊重知識,熱愛知識,渴求知識,視知識為人生最可靠的,唯一可以隨身攜帶並終生享用不盡的財富。中古時期,當歐洲大部分民眾仍然大字不識之時,猶太人就基本上能書寫和計算,整體知識水準遠高於其他民族。流傳了兩千多年的猶太律法《塔木德》是猶太人的聖經,內中有這樣的古訓:“即使變賣一切家當,讓女兒嫁給學者也是值得的;為了娶學者的女兒為妻,縱然付出所有的財產也在所不惜”。
19世紀下半葉,大約17萬猶太人定居於維也納,占城市總人口的比重不足10%。這些猶太人不單止創建了維也納的經濟繁榮,而且締造了維也納的文化輝煌,猶太人不僅是商業上的成功者,更重要的是文化藝術領域的精英。沒有猶太人的勤勞致富,維也納的經濟騰飛會大打折扣,沒有猶太人的學界泰斗和藝術名流,維也納的黃金時代將失色不少,承認維也納猶太人的貢獻比抹殺他們的功績更加容易。
英國工業革命的浪潮向歐洲大陸蔓延,猶太人憑藉天賦的商業才能率先洞察先機,成為第一批紡織企業家、銀行家、富有商人,發達起來的猶太人並沒有窮奢極侈、揮金如土炫耀財富,恰恰相反,他們保持克勤克儉的傳統,過著舒適但相當低調的生活,但在文化藝術領域變得異常活躍。維也納這個歐洲“音樂之都”的盛名是靠著歷代皇室貴族大公們對音樂的喜愛和熱衷帶動了民間的熱情而延續下來,哪位元音樂巨匠未被邀請到宮廷演奏?哪位歌劇大師沒成為貴族府邸的嘉賓?到了弗朗茲·約瑟夫皇帝在位時,也就是茜茜公主的丈夫,皇室對音樂的熱愛蕩然無存,這位帝王一生中從未看過一本書,也不願意聽一幕歌劇,貴族們也由此有樣學樣,維也納的音樂和藝術失去了以往最尊貴的保護人,是猶太人責無旁貸地肩負起藝術保護者和贊助人的重任,他們不予餘力地出錢出力資助維也納的文化和藝術。
發財致富只是猶太人立足社會的手段而非目的,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文明以晉身到更高層次的文化領域才是猶太人的光榮與夢想。由於屈辱的社會地位而長期呆在冰冷的金錢世界,猶太人內心的願望被壓抑得太久了,當維也納寬容的社會環境提供了絕佳的機會,猶太人的能量噴薄而出。他們的子孫大多數放棄了祖傳的商業,投身于知識界,成為教授、學者、醫生、律師、畫家、建築師、音樂家、文學家、科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他們成績斐然,不僅是維也納知識階層的中堅力量,而且是各個領域的頂尖人才,幾乎囊括所有巨匠大師,例如佛洛依德、維根斯坦、恩斯特·馬赫、霍夫斯塔爾、施尼茨勒、羅伯特·穆齊爾、貝爾·霍夫曼、赫爾曼·巴爾、阿爾滕貝格、斯蒂芬·茨威格、卡爾·戈德馬克、古斯卡夫·馬勒、阿諾爾德·勳伯格、奧斯卡·施特勞斯、弗朗茲·哈賴爾、萊奧·法爾、埃梅裡希·卡爾曼,列一張維也納非猶太精英名單要比一張猶太名人錄短得多。
猶太人在維護“音樂之都”光榮歷史的同時,為維也納的傳統文化注入勃勃生機,引領維也納的新文化藝術運動,創立卓越超群的“維也納學派”、“維也納分離派”、“青年維也納”,大大提升了維也納的國際地位,使之成為與巴黎、倫敦相媲美的文化之都,維也納達到了它的巔峰時代。19世紀維也納的燦爛文化絕大部分是猶太人創造的,可猶太人又得到怎樣的報償?他們難逃大屠殺的命運,他們被連根拔起,徹底消滅,二戰前的20萬猶太人,除了數千人移居他國,戰後只餘8千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