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猶太富商家庭,畢業於維也納大學法律系的希歐多爾·赫茨爾(1860-1904年),以寫作詩歌雜文開始文學生涯,以活躍政治家身份病逝維也納;以新聞記者、報刊主編在維也納知識界赫赫有名,以猶太復國運動領袖得享世界歷史地位;以典雅優美的文風,大獲成功的戲劇嶄露頭角,以高貴的品格、獻身的精神終結一生;以慷慨的風度、非凡的魅力受人尊敬,贏得千百萬猶太人的追隨;以先知般的智慧、救世主般的光輝為猶太民族構建烏托邦的藍圖。
1891年赫茨爾作為《新自由報》記者派駐巴黎,這不僅是維也納新聞界最令人豔羨的職位,而且巴黎還是赫茨爾心目中自由的聖地,人權的沃土。在巴黎期間,赫茨爾親眼目睹法國反猶浪潮的高漲,共和國的諸多過錯,猶太人都成了罪魁禍首,但凡民眾不滿現狀,猶太人就是替罪羔羊。尤其是1894年著名的“德雷福斯上尉事件”使這位浪漫的唯美主義者心靈震撼,幡然猛醒,此前赫茨爾一直沉醉於戲劇性的幻想,想像有一天能與羅馬教皇達成劃時代的協定,親自率領猶太人在聖斯蒂芬大教堂集體皈依受洗,把猶太民族從被驅逐被仇視的命運中徹底拯救出來。巴黎的親身經歷使赫茨爾的民族和宗教全盤同化的美夢破滅,自此他走上引導猶太民族遷徙,重返巴勒斯坦之路。
1896年,赫茨爾出版《猶太國》一書,他指出困擾猶太人千年的問題既非社會問題,也非宗教問題,而是民族問題,唯一的解決途徑就是建立猶太人自己的國家,這本書詳細探討了建立猶太國的計畫,用金融外交得到“應許之地”,在數十年的時間內逐步逐批持續不斷地遷移,以英國的模式建立政治制度和經濟架構。
《猶太國》只是薄薄的幾十頁小冊子,問世即刻產生巨大的震撼,像“春雷”一般炸響,遭遇維也納富有猶太中產階層普遍的反感和斥責,激起全世界下層猶太民眾熱烈的回應與支持。赫茨爾一邊任職《新自由報》編輯,一邊積極投身於猶太復國運動,成為錫安主義的領袖,此後經年不僅嘔心瀝血,而且犧牲了個人私產。赫茨爾馬不停蹄地在猶太富商間遊說,在英國、法國、德國、俄國、南美、東非、中東各國之間周旋外交,協調各地區猶太人之間的矛盾,為改善猶太人的境遇奔波,在巴塞爾成立複國大會,創辦《世界》週刊宣傳錫安運動。
赫茨爾具有深邃的思想,先知般的慧眼,他在風和日麗之際看到疾風暴雨將至,他在無足輕重中感受到生死攸關,他於局部的細枝末節把握整體的情節氣度,他透過表面現象參透內在本質。赫茨爾是那種天生的領袖,為他本民族指點迷津,猶太民族的悲劇在於一個小群體的整體優秀映現了其它民族眾生的平庸,這異族令大眾無法忍受,每當社會矛盾爆發,猶太人必成為非猶太人發洩挫敗感的避雷針,政客爭權奪利騙取民意的刀俎肉。
赫茨爾領導的錫安運動得到英國的支持,進展卓有成績。關於建國之地,他們設想過南非、阿根廷,認真考慮過烏幹達,並為之投票,最終選定巴勒斯坦,這個猶太人心目中的故土。赫茨爾展現出非凡的人格魅力和領袖氣度,無論是諷刺他的敵手還是擁戴他的民眾都稱他為“錫安山上的國王”,他那典雅莊嚴的形象頗具傳奇色彩,宛如額頭塗了膏油的複國救主彌賽亞,引領被踐踏被奴役的猶太民眾出埃及的先知摩西,功績彪炳千秋的以色列大衛王。
1904年赫茨爾病逝維也納,他的葬禮空前絕後,來自全世界的猶太人蜂擁到維也納,匯成一眼望不到盡頭的送葬隊伍,他那先知般的預見在30年後彰顯,希特勒領帶的德國納粹大肆屠殺猶太人。他那未完成的夙願在50年後實現,1948年以色列建國,赫茨爾被移葬耶路撒冷最高的山頂上,稱為赫茨爾山,山上有國家公墓,赫茨爾的頭像印在以色列十元鈔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