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
蘇社長之囑,應人民日報海外版之邀,為即將召開的十八中寫两句賀辭,想了片刻擬出「任天下之重,启盛世之端」這两句。之所以寫這两句,是因為剛粗讀完唐德
剛的《民國通史》(晚清導論篇),全書共五冊洋洋數百萬字之间,綜述了近代中國在歷史長河中變革轉型之種種,愈加感覺到目前在中國執政的共產黨責任之重是
前所未有的。
已故的歷史學家唐德剛是憂國憂民的性情中人,在以幽默生動的筆調論史之餘,每每為民族國家在緊要關頭的錯失良機,以及所蒙受的屈辱苦難好事多磨而擲筆長嘆!在這套書中唐先生不止一次擲筆,不止一次長嘆,弄得讀他書的人,也情非得已地隨之擲筆,隨之長嘆。
同
世上其他大國相比,近一百年來中國發生的變化是最激烈与巨大的,中國人一代復一代承受的磨難也是最深重的。正如唐先生所歸納的,中國在結束千年帝制之後所
發生的「同治中興」、「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北伐」、「抗戰」乃至中共席捲大陸後的「改革開放」,這一系列的運動是一個接著一個發
生,層次分明地連在一起形成一個總運動。
這個總運動便是中國的「現代化運動」,亦即近代中國的政治、社會文化的轉型運動。
然而這一「現代化運動」并非中國獨有,而是世界性的。是西方文化在西歐工業革命之後,憑藉經濟與軍武两翼迅速外擴傳播,引起世界性不同文化之间的「挑戰与反應」。
中
國在百年之中對西方文化挑戰的反應,是与眾不同的。一直在被動、抗拒、抵觸与向往、接受、熱衷兩者之間搖擺,所以充滿「佈新」與「除舊」,「建設」與「破
壞」的矛盾。由辛亥革命至今,不止一次有人主張一次革命解決所有問題,畢其功於一役,但透過歷史回望這些努力,似乎都是除舊、破壞多於佈新、建設。
在否定文革,背離毛的思想實行改革開放之後,近三十年中國在經濟方面的現代化取得很大成就,人民也過上了比過去溫飽与安定的日子,但隨之形成的意識形態真空与倫理道德滑坡,產生的一系列的貪腐、社會不公与污染等等問題,也使政治改革成為當前無法迴避不得延宕的課題。
經濟的現代化,必然受政治現代化的影响,政治不現代化,經濟現代化的成果是保不住的。近代歷史所謂「政治現代化」說到底,也就是唐德剛先生所說的「把君權換成民權」,我再補充一句是「將人治變為法治」。
英
美等國當年也掙扎了七、八十年才完成這一轉變,我們可能仍須時間、仍須掙扎,掙紥中求轉變就是在前進﹔但决不能不轉变,因為不轉變就是倒退,更加不能象唐
先生所指出的那樣抱殘守缺,甚至「昧於極其客觀發展的歷史事實,而在想象中製造一條随自已意志發展的歷史,甚至對未發生的歷史發展,也根據自己的意志加以
指派,這就叫做实行某某主義﹔主義實行得了,那是客觀與主觀的巧合。客觀与主觀如果不能巧合,甚或抵觸,那往往就要出大毛病-------輕者誤民誤國﹔重者就伏屍億萬,萬劫不復了。」
政治改革不是開一次會就可以解決的,也無須只寄望予某一個領導人,更何況在中國講「政治改革」還可能有各種的解讀。但是「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之類字眼从十七中全會公報中消失,始終意味着一種重大的轉變。
在中國的政治改革,可能須要許許多多的人去作許許多多的思考與努力,因為她將是前所未有的一場偉大而波瀾壯闊的運動!
真
正的政治改革除了漸進式改革,始終會觸及開放媒體及言論自由,容許反對黨存在等重大問題。若要馬上實現這些當然不可能,更是罔顧中國現實。但在堅持「中國
特色」的同時,世界各國在「政治現代化」方面的經驗与成果,同樣可以在結合中國國情、不生搬硬套的前提下,予以借鑒與學習。正如《瞭望》周刊在十一月六日
最新重要評論文章「中國崛起的第二階段」中所指出的﹕我們「需要始終保持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兼收並蓄、海納百川,包容,是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胸襟氣度。如果拒絕外來文明成果的長處,必定會被歷史所拋棄。」
個人一直十分認同唐先生的態度,對中國的問題,不能急,但也不能躐等,只能推!作為一個海外華人,除了擲筆長嘆,還可以做一點對國家民族進步有裨益的事,那就是盡一己之力去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