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苑 > 读者来稿

台北三十天

作者: 文圖:田田    人气: 3211    日期: 2012/11/27


 

                               

                                        

      

                                                                                                        

 

    這兩年去了台北好幾次, 每次都停留不多於十天,  今次竟整整住了一個月, 對台北普羅大眾的生活情形, 較前略為了解。我的一些香港、澳洲朋友很喜歡去台灣旅行, 閒談之間, 歸納出六大原因, 驗証我這三十天的台北體會, 雖不中亦不遠矣。

 

  首先是同文同種, 沒有語言障礙, 故而我們都是「自由行」, 不用參加旅行社, 自由自在。其次是交通便利, (地鐵 ), 乾淨安靜, 車資便宜, 很多地區設有免費接駁小巴 , 站內有廁所, 與人方便。繁忙時段, 縱使擠逼異常, 依然排隊守禮, 且無一人大聲說話, 坐了十幾次捷運, 從來沒見到有人拿出手機通話。惟一的缺點是台北車站、忠孝復興等轉乘站, 由一站轉往另一站, 路途遙遠, 人來人往, 走得累個半死, 讓我想起香港銅鑼灣時代廣場港鐵站。台北往南部則有高鐵、長途巴士, 在台北車站乘高鐵去台南僅一小時, 去高雄則約需二小時, 非常快捷。美中不足的是司機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不高, 脚踏車、摩托車會逆向行馳, 使人心驚膽跳。好多老區行人道上泊滿脚踏車, 行人無處落脚。作為一個大都會, 這是一個缺點。

 

   其次是治安好, 有禮貌, 人情味濃, 遊客感到人身安全有保障。我曾在西班牙巴塞隆那被搶手袋、朋友在巴黎被竊護照信用卡現金、在里約熱內盧遭襲擊、在北京大酒店門外幾乎被綁票……這些在台灣是聞所未聞的。一般市民都很真誠有禮, 乘客下車會說:「謝謝司機先生! 」我把這一個好習慣帶到香港, 乘搭巴士電車會對司機說:「唔該! (粵語意謂勞駕), 然後解釋是從台灣學來的。台灣豆漿特濃, 餈飯新鮮, 我幾乎每天都去住所附近的豆漿店, 老闆夫婦親切熱情, 常常不收零頭, 有一天趕時間, 老閭娘用她的手機為我電召的士。的士司機多有職業道德, 有次坐的士, 司機錯過路口, 多行了些路程, 自動少收車錢。有朋友去高雄, 晚上十點返酒店迷了路, 他隨手截停一輛摩托車問路, 司機詳細指點。未多久, 卻見這一輛載着一家三口的車子, 又向着他馳來。原來這位司機要証實他的指路百分之百對, 急急馳去酒店確認一下。朋友甚為感動, 對我說:「台灣的人情味, 南部較北部更濃, 也更安全。」

 

  台灣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 民間還流行許多昔日風俗習慣。重慶南路一段1996年前是一條繁盛的書街, 整條街賣書, 惜隨着誠品堀起, 鬧區東移而日益凋零, 現出售各類工具書、電腦、中醫等書籍。幸好還有一條專售文房四寶的街, 筆墨紙硯, 書法字帖應有盡有, 貼切時代脈博, 珍藏實用的胎毛筆、臍帶章都能定做。最最重要的是台灣出版的書都是繁體, 不僅正規, 且富美感。我對簡體字, 由初初的不習慣, 進而至現在的深深痛惡。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把古人造字方法, 歸納為象形、指事、會意、轉注、形聲、假借六種, 稱為六書。漢字形體有其意義, 漢字是藝術, 故此我們有書法。「愛」簡化為「爱」, 沒有「心」, 又如何去愛呢?

 

  民以食為天, 中國人愛吃, 遊客頻頻去台灣都是為了吃。台菜不入中國八大名菜系列, 但台灣各式各樣的小吃特別有名。我有一對「為食」的朋友, 每年非得去台灣吃火煱一次, 問為何? 說是這家火煱湯底特別, 別處吃不到。港人較為熟知的台灣名產、小吃有:鳳梨酥, 我吃過名店的, 也嚐過超市大潤發的, 是有些差別, 但不怎樣喜歡, 反而愛吃麻糬、 銅鑼燒。欣葉熱炒、士林小吃、温州大餛飩  、台北車站的便當、滷肉飯、華西街的台南担仔麵, 、街頭的滷味、猪耳、辣豆腐、葱油餅、菜肉飽、牛肉饀餅都不錯。在士林夜市吃過兩次蚵仔煎, 非常不喜歡, 沒有蚵仔, 只是一大堆橙色漿糊, 跟餐廳的完全不一樣。近年來因健康問題戒了鴨舌,  西門町老天祿的鴨舌, 鴨肉厚實, 切去氣管, 吃起來QQ, 今年因來貨有限, 店家限量出售。另外他們的鴨翅、鴨掌、黑雞脚都做得很夠味。鼎泰豐小籠包要排隊等位, 我嫌麻煩就不去了。新東陽的牛肉乾給洪師傳趕上了, 只見包裝上印着馬英九總統和洪師傅的照片, 兩人笑得挺開心的。奇怪, 統做了廣告模特兒。最近試了「猪肉紙」, 一種極薄的猪肉乾, 上海也有, 但上海親戚嚐過台灣產品, 讚說:「台灣的是不一樣!

 

 

印象最深刻的事物

書店

  誠品書店是台北文化地標, 共有二十間, 二十四小時開放, 我去的是位於捷運市政府站出口的那間, 號稱亞洲最大的書店。該店展場空間7500, 共五層, 每層樓的色彩、動線、視覺主體都不同, 都令人驚喜。一二樓為商場, 設有多家時尚品牌。 三樓以「博物館」為主題, 廣納二十個主題書區, 包括人文文學書區、生活書區、參攷書區、推理館, 還有一個台灣最大的簡體書區。四樓是「專門書店」:日本書店、藝術書店、文具館、音樂館。五樓是兒童專屬樓層, 佔地200坪的「探索博物館」, 有火車、數學、偶戲、寵物等主題, 讓小孩大人, 不只讀, 還能玩, 從互動中學習。我一層一層地走着, 一層一層地看, 空間廣大, 氣氛安祥。選中一本黄春明小說集, 長條木凳上坐滿了人, 就跟從其他讀者, 找一個牆角, 倚牆坐下捧書細讀。這是購書閱讀的好地方, 值得一來再來。誠品遠近馳名, 今夏衝出台灣, 在香港銅鑼灣開了首間海外分店, 當時我正在香巷, 然而並未踏足, 待港人熱潮過後, 才來觀賞吧。期待誠品有助提高香港人閱讀興趣, 讓閱讀成為生活的一部份, 生活有文化。

 

圖書館

  新北市中和區〈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是我第一間接觸的台灣圖書館, 也是至今惟一一間, 包括香港、澳洲, 令我深深感動的圖書館。

  該館樓高七層, 一個巨大的現代建築, 後面有座號稱〈四號公園〉的大花園, 我繞園一周, 但見綠蔭下, 遊人或賞花、 或打拳、或舞劍, 枝頭小鳥鳴叫, 是喜鵲? 抑是白頭翁? 八月盛夏不覺暑意。我踏入正門, 左面是借書處, 右面後翼是〈親子資料中心〉, 內分三層, 中層是兒童圖書館, 擁有眾多兒童書, 壁報上貼着有獎問答, 答中有獎, 鼓勵兒童閱讀。上層是兒童電腦區及展覽館, 斯時正值暑假, 很多兒童少年, 或閱讀, 或使用電腦。展覽區正展出〈中國四川省少年繪畫比賽優勝作品展覽〉。走下樓梯則是幼童的圖畫書籍。這個兒童圖書天地規模之大, 可以比媲任何一間區域圖書館, 台灣兒童何其幸福! 離開兒童天地, 右面前翼是一個廣深的房間, 探頭一望, 即時將我深深震攝住! 二、三十個失明人士, 伸着手, 摸索着面前的凸字電腦。回去上網搜索, 原來該圖書館深感殘障民眾精神教育的重要, 為彌補盲人因視覺障礙不能利用圖書館的缺憾, 遂於1973年成立視障資料中心, 積極蒐集盲人讀物, 或購買, 或選定圖書請盲校老師點譯。鑒於未曾受過點字教育者, 無法便用點字書, 遂委托淡江大學啓明社, 大量義務製作有聲圖書(錄音帶) 。隨着科技的進步, 1988年起首先啓用盲人電腦, 視障專屬網頁, 建立BBS資訊站, 讓視障讀者更方便使用。讀畢令我深深感嘆, 這才是為民服務的政府, 不忽略弱勢群體的政府!

  逛到四樓, 是期刊合訂本區、中文叢書區、雙和藝廊。隨手抽出一本〈森村進一推理小說〉看將起來, 不知過了多久, 只覺頭昏腦脹, 原來一片的肅靜, 不敵十分的悶熱, 熱而不能揮汗, 是最難受的事。是政府規定, 為環保冷氣不能低逾攝氏廾六度, 趕快逃下樓去。然而, 又不甘就此離開, 走到借書處, 姑且問下:「請問, 外國人可以借書嗎? 」出乎意料之外, 「可以 ! 」急忙搗出護照, 不消十分鐘, 一張嶄新的圖書証就在朖前, 一看, 頓時心花怒放, 喜歡的不得了! 証的正面是一幅色彩雅緻, 類似〈清明上河圖〉的古畫, 香港、澳洲圖書証的設計, 太寒愴, 太沒「設計」了。圖書証是書的象徵, 台灣畢竟是有文化之地。

  雙和藝廊經常舉行展覽, 我共看了三個展覽。一個是〈紙〉:有關紙的製造、種類、修補、演變歷史, 優秀的紙, 像絲絹那麽美麗。一個是〈阿公繪畫〉:八十歲的畫家鄭明進畫展, 適逢是開幕當天, 男女老幼圍着畫家, 他逐幅介紹, 可惜夾雜太多閩南語, 我只得放棄跟隨。 一個是〈中國四川省少年繪畫比賽優勝作品展覽〉, 水準出乎意料之外的高。這個圖書館, 我定會再來。

 

名茶慢食

  台灣有很名茶室, 備有多種名茶, 可自行買茶冲飲, 也有點心小食, 不憂飢餓。茶室多開在鬧市, 也有開在鄉郊山丘上, 有些亭臺樓廓, 古意盎然, 遠眺天際, 景色優美。我喜歡龍井, 惜性屬寒底, 喝不上兩杯就會口淡胃痛。普洱最宜我, 然而久之, 則嫌濃郁。現在最愛的是台灣鹿谷鄉盛產的「比賽茶凍頂烏龍」, 烏龍茶也稱青茶, 兼備綠茶之清及紅茶之甘, 卻無綠茶之苦及紅茶之澀。 輕啜一口, 齒脥留下一絲淡淡清香, 頓時神清氣爽, 胸臆舒暢

  慢食是吃的藝術, 朋友夫婦帶我來烏來〈名流水岸慢食藝術館〉, 讓我見識了目前台灣正流行的這種吃的藝術。名流水岸位於燕子湖畔, 原木建築簡潔寬廣, 日式庭院舖以石卵, 入門脫鞋, 換上拖鞋, 踏在褐色木板地上, 我們有回到家的感覺。木桌木椅,  坐得非常舒適, 座位間有布簾相隔, 較有隱私感。落地窗外一片綠蔭, 我們頓覺遠離塵囂, 心平氣和。朋友開始點菜, 菜單非常風雅, 以詩詞歌賦命名, 不記得點了哪道菜,  僅記得先上頭盤:灸燒鮮干貝伴以鮭魚卵、海藻絲。跟着是和風纖姿沙拉:蔬菜、鮮果、果仁, 伴以和風油醋醬, 健康開胃。再下來是剌身:鮪魚、鮭魚、墨魚、比目魚。隨着喝下手釀玫瑰醋, 清清口中魚味。最後來的是鍋物:五蔬果老母雞湯和甘檸花草茶。我們慢慢地吃, 細細地嚼, 輕輕地聊, 開心地笑。每上一道菜, 侍應都會詳細解說:食料來源、烹調方式、食用效益。慢食, 不僅是藝術的食, 健康的食, 更是一種養生。慢食, 始能讓食物完全消化, 讓我們身體完全受益。可嘆忙碌的現代人, 哪有時間能慢慢地食呢?   

 

 荺園

  荺園, 是鄧麗君紀念公園, 在台北郊區金寶山, 我喜愛和尊敬的歌星鄧麗君長眠於此, 筠是取之她原名「麗筠」。公園入口有一座類似北京天壇的圓型亭屋, 設有電腦控制的音響和燈光中心, 儲存鄧麗君一生演唱的歌曲, 每天定時循環播放。隨着「月有陰晴圓缺, 人有悲歡離合, 此事古難全……」我向前走。 園內遍植鮮花, 色澤清雅, 矮小灌木排列出各式音符符號, 前方地面鋪設一座巨型鋼琴, 只要站在黑白的鍵盤上, 便會奏起優美的音樂, 我亦不能免俗, 跳了上去試試。墓地前樹立着鄧麗君全身雕像, 微笑着伸開雙手, 栩栩如生, 似是歡迎遠道而來的我。是的, 我與她曾有一面之緣, 不是在歌廳, 不是在演唱會, 是在九龍尖沙嘴我父親的家。那時鄧麗君第一次來香港, 希望在報館工作的父親撰文廣為介紹。荳蔻年華的她, 圓眼長髮, 樸實安靜, 惹人好感。(詳情可閱〈同路人〉158期敝文〈訪甜蜜蜜‧憶鄧麗君〉) 墓地中央, 置放一塊黑色大理石, 雕出鄧麗君閉目陶醉神情, 大理石左側聳立着一方大石, 上書〈筠園〉兩字, 右側是鄧麗君墓誌銘, 正前方擺着她演唱會的瓷像。此時一位老年男士趨前, 遞給我一支長香, 說是鄧麗君的忠實歌迷, 每天都來筠園看守。我雙手舉起長香, 低頭默禱, 願這位愛國藝人在天國安息。

 

〈賽德克‧巴萊〉( Seediq Bale)

  〈賽德克‧巴萊〉是台灣著名導演魏德聖籌備12, 動員兩萬多人拍攝的史詩巨片, 上映時一致叫好, 榮獲今年台灣金馬獎最佳電影獎, 我是在香港看的。想不到返澳後, The Pines圖書館看到魏德聖原著劇本, 嚴云農著作的小說, 真是有緣。這部電影, 令我非常感動, 對魏導演的魄力毅力, 非常敬佩。「賽德克」是中台灣南投山區的少數民族, 原隸屬泰雅族, 為其兩個分支之一, 2008年正名為「賽德克」族,「 巴萊」意謂「真正的人」。賽德克人寧可失去生命, 也要為信仰而戰。賽德克族英雄馬赫坡社頭目之子莫那魯道, 勇猛善戰, 深具謀略, 率領族人以寡敵眾, 依循祖靈GAYA訓示, 奪回屬於他們的獵場, 朔造傳奇故事。其時值日治時代, 日本政府採取高壓懷柔雙管政策, 統治台灣原住民的警察凶殘暴瘧, 窺覬 山區礦產和林木, 掠奪族人工資, 廢止族人文化, 挑撥離間, 引致各部落攻伐殺戮, 令賽德克人極之憤慨。 最終忍無可忍, 一九三0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莫那率領約莫三百名戰士,  進攻霧社公學校舉行的運動大會, 從而掀起歷時五十多天, 以五百對抗五千, 令日本軍隊傷亡惨重的抗暴行動, 這就是台灣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霧社事件〉。

 

   總的來說, 台灣人較香港人、澳洲人吃得健康, 一般都多菜少肉, 上班一族晚餐較少在外面吃, 晚餐也吃得較早, 大概都是黄昏六點多吧。節奏較慢, 較寫意, 是人過的生活。 穿的方面, 不甚留意男士服式, 女士則較港人樸素, 百貨公司售賣的則多跟日韓潮流, 太花巧, 多装飾, 欠簡潔大方。 住房方面, 雖然不能與澳洲相比, 比之香港, 則房價較合理, 面積較大。電視、報章報導的都屬本土消息, 國外新聞少, 國際視野夠廣, ,  世界觀較窄狹, 台灣著名媒體人、作家陳文茜曾說要帶台灣脫離島國心態 , 培養廣闊胸襟 。然而, 台灣能全民選舉總統, 經歷兩次政黨輪替, 是整個中華民族歷史上僅見, 是中國人的驕傲。台灣民眾享有民主、自由、平等, 雖不盡完善, 我們期待, 台灣是時候脫離過往的悲憤、激情、抗爭, 回歸理性, 步向一個真正民主的社會。台灣是典範, 然則,  一海之隔的香港又如何?  2017, 香港市民能一人一票, 選出心目中真正的, 自己的特首嗎?

 

   未來, 再要來台灣一次, 做一些尚未做的事:浸一身宜蘭溫泉、看一齣台灣本土電影、一幕林懷民雲門舞蹈、聽一場賴聲川台灣相聲、一曲大劇院交響樂、觀賞朱銘太級雕塑系列, 到台東、台南走一走, 看看泰雅族、賽德克族……那時, 我對台灣民生的了解, 當稍為全面些吧?

 

 

12-11-2012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手机版





上一篇: 词 三 首
下一篇:澳大利亚南溟出版基金举办《医道碰王道》新书发布会


[文章搜索]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免费公众号推广,精选微信文章浏览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