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遊人如織的劍橋,伊利的確冷清,雖則距離劍橋不過十英里。遊客趕趟般的去劍橋朝聖,無暇到伊利觀光。像伊利這樣的田園風光小鎮,在英國多不勝數,比伊利更漂亮更有特色的,也不在少數。文學作品鮮見伊利的描述,只是福斯特略提一筆,話說兩位劍大的學生蹺課騎著摩托到伊利郊遊,返校後不肯認錯道歉,被學院開除,“連一個擁抱都沒有!”遭受如此戀愛之後果,“冤情”不小。
漫步伊利平淡無奇的小鎮,在一片淳樸寧靜的低層民居中,一座龐然大物拔地而起,昂然矗立,其戲劇效果真是震撼人心,即使是有備而來的參觀者,也會驚訝於眼前的實際所見。這是一座高大宏偉的中世紀諾曼式教堂,與巴黎聖母院,米蘭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倫敦西敏寺規模相似,美麗亦不輸於她們,且還更早誕生。為何鄉野小鎮會有如此輝煌的大教堂,這似乎是大眾的疑問。
中世紀的英國乃至全歐洲都成為宗教信仰的熱土,信奉上帝是每一個人生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民眾賴以生存的根基,現代人很難想像中古先人對信仰的熱誠和虔敬。中世紀的生活嚴酷而危險,充滿種種不可預知的神秘未來,無法掌握的現實命運,不能理解的大自然玄機,不懂醫治的身體病痛,難以避免的過早夭折,時時相伴的貧苦饑餓。在那樣的境況下唯有信仰是黑夜中的明燈,而由統一的信仰結成的社區,建立的規則,使得大眾內心踏實,能安然生存下去。中古時期任何社區的第一個建築都會是禮拜堂、教堂、大教堂,無論是鄉村、城鎮、學校,還是皇宮。教堂傳送著神的福音,彰顯著天主的榮光,是守護信仰的殿堂,是獻給天主的瑰寶,因而修建教堂是中古時期的一項偉大事業,是當時所有建築中最輝煌最氣派的傑作。
一般村鎮的規模越大,教堂越大,大都市才有大教堂,如果看到相反的情況,那要考慮可能是舊時古都,行政要地或者主教區,伊利是個特例。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小王國時代在伊利終結,現代之不列顛從伊利啟航。1066年,征服者威廉率領諾曼人入侵英格蘭,攻城掠地,銳不可當,唯伊利是最後攻陷之地。那時的伊利本是一片沼澤中的島嶼,環境極其險惡,只有“沼澤人”才能在此生存,據說他們像鴨子一樣長著腳蹼。伊利到處是巨大的鰻魚,以鰻魚計算資產,用鰻魚繳納稅賦。伊利的名字Ely
來自“Island of eels”。
從1066年起征服者威廉家族統治英格蘭大地,到今日君主立憲制度下的伊莉莎白女王二世已經近千年。諾曼人一俟在伊利完成其最後的征服,旋即開始修建教堂。諾曼人是遠見卓識的建築者,從1083年到1375年伊利大教堂修建了三百年。大教堂從不同角度看呈現不同的風采面貌,西側是高高聳立的方塔,巨石建築66米高,東側有小尖塔林立低緩堅實的禮拜堂,北面是呈長方型極有氣派的主堂,南面是圓形雙塔和十字交叉的耳堂,中央為獨特的八角形天窗,高52米,教堂縱向總長度是163米。
中世紀能修築如此恢弘的教堂真令我們匪夷所思。那時代可沒有建築規劃,沒有電腦製圖,沒有電腦説明完成的工程結構分析,壓力承重測算,沒有鋼筋混凝土,沒有瀝青砂漿,沒有現代新型材料,沒有起重機吊車機械手,他們所擁有的只是簡單的工具,勤勉的工人,石匠的知識和經驗,他們只有如醉如癡的信仰,堅忍不拔的意志和持之以恆的耐心。一塊又一塊的方石,壘起層層高塔,奇妙聳立通往天庭,完成那“不可能的任務”。
石材來自50英里外的採石場,用船隻運送。伊利大教堂的外觀如此壯麗,而內部的精美更勝一籌。主堂有兩個,一個長75米,高22米,縱向無盡的延伸。高高的穹頂繪滿宗教壁畫,光潔的大理石地板鑲嵌著圖案,與穹頂繪畫相映。一排排粗壯的石柱,一扇扇精緻的弧形門拱,一面面彩色玻璃花窗,一座座雕花壁龕,主教壇、唱詩班內壇和圍屏、耳堂、聖母堂、聖凱薩琳禮拜堂,主教名人靈柩,所有的石雕,所有的木刻,所有的花紋,所有的圖案,所有的曲線,所有的天使像,層層疊疊,無休無止,像洶湧澎湃的波濤滾滾而來,人太渺小了,無法承受這千鈞之勢,頓感被強大的威嚴所震懾,被神奇的力量所攫取,情不自禁地心生敬畏。
伊利大教堂以這般生機勃勃,永不凋謝的美麗唱出中世紀英國最早最美的讚美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