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谪仙诗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是为中国传统文人一大写照:不甘“摧眉折腰事权贵”,与社会现实同流合污,又无力抗争,只好做着逍遥梦,遐想着隐逸避世,漂流四海。移民纽西兰后,发现白云之乡的乡民们颇多“散发扁舟”之士,君不见假日海滨,蓝天之下,碧波之上,扁舟处处,白帆点点,有少年,有老者,有父子会,夫妻档,还有集体训练的业余健将们,桨橹击水,雄姿英发,与“人生在世不称意”毫不相干。
白云乡民尚古风,多淳朴,守着自己的家宅,多以园艺、手工愉悦身心,豪放些的,以泛舟垂钓为乐。纽国政治清明,政客们为选票营营汲汲,不敢玩忽民意。平民百姓涉及利害,也会拍案而起,投书议员、集会抗议。自移民后,也参与了此类活动,例如政府孟浪,将奥克兰东区大部草草命名为“Ti Irerangi”,以纪念毛利族大酋长,经居民抗议,不得不顺从民意更名为“Howick”;又如教育部拟在名校学区内为不良少年建特殊学校,亦遭居民集会抗议而告寝。所谓“学习民主”,让我们认真看待自己身为纳税人的权利,认真看待手中的选票,前半生习惯为“民”者,飘洋过海才学到如何做“人”。
国泰民安,是中国历代士子草民的理想,但现实却是“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语),反抗是要杀头的,血肉之躯如何抵挡国家机器?虽然烂命一条,草民们也要奉养父母,养育儿孙,并做国家赋税的源头,所以历代文人“悯农”诗作极多,连高居紫禁城的光绪皇帝都写道:“知有锄禾当午者,汗流沾体趁农忙;荷锸携锄当日午,小民困苦有谁尝?”
然而纽西兰以基督教立国,以民为本,百几十年发展过来,“锄禾当午”自有机器代劳,小民们不慕虚荣,视富贵如浮云,不知困苦为何物。圣经说“有衣有食就当知足。”,又说:“耶和华所赐的福,使人富足,并不加上忧虑。”正是白云乡民的写照,Kiwi们的自由与自乐,正是建立在对本国制度、社会与文化满足的基础上,散发扁舟正是孜孜以求的乐趣,让我们这些“化外之民”初来乍到时颇有武陵渔人初入桃花源的茫然与不解。
日前与友人夫妇茶聚,谈及知足常乐,我说:我一不要住豪宅,二不想开名车,三不会送孩子上私校,心中有上帝,家中有“贤夫”,何来不足?又何为不乐呢?
中国人说:“事能知足心常泰,何须散发弄扁舟”,到了纽西兰,却是“事能知足心常泰”,故有“散发弄扁舟”之乐,当为文化差异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