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奧克蘭台灣電影節開幕在即,作為一個影迷,認識台灣电影也是近三十年的事。
以前在中國大陸看不到台灣電影,一九八零年我人在香港,恰逢台灣影片《皇天后土》上映,又聞是文革題材,便躍躍欲睹。豈料該片只公映一日便落了畫,在旺角一間影院门外,我對着秦祥林、胡慧中的海報,失望而茫然,怔怔站立良久。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想看臺灣電影未能如愿。
《皇天后土》的錄影帶,是到了斐濟後從台灣朋友處借得的,記得邊看邊落淚,秦祥林悲戚無助的眼神,令人憶起許多往事。《皇天后土》雖屬愛國政宣電影,但其中難见官方意旨斧鑿之痕,在一個文革親歷者看來,這部電影還算是成功的。
初識台灣電影,即由《皇天后土》而始。
六十年代台灣流行健康寫實電影與武打片,李翰祥導演的《西施》和胡金銓的《龍門客棧》,都是在九十年代重温的舊影了。
之後在諸島漂泊中,又看了学生電影《小城故事》,新浪潮电影《看海的日子》《金大班最後一夜》。
個人對台灣的印象,是通過銀幕上悲喜人生故事的演繹而得來的,只覺得如寶島天氣有著一種又熱又軟的人情味。
台
灣电影在千禧年出了一部李安的《臥虎藏龍》,八年後又有鈕承澤的《艋舺》,《艋舺》外景在臺北萬華拍攝,年前游台還專程到剝皮寮,見到保留完好的內景,黑
道大佬聚餐的客廳里還供着關帝,雕花桌椅間恍若仍见熱血少年身影。因為看過電影,如今身處現場,雖是初见,却似曾相識,猶如舊地重游。
到了《海角七號》問世再至《哪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以及《賽德克‧巴萊》,我覺得台灣電影已有成熟獨特之風格,在國際電影藝術中有了立足之地。我也因為看了許多的台灣電影,又少了許多看歐美西片語言文字的障礙,逐漸喜歡上了台灣電影。
電影乃現代生活最具感染力之视聽娛樂產品,有獨特表達形式,集攝影、色彩、音樂、美術、文學、哲學、戲劇之大成。欣賞一部好電影如同歷經一場精神與情感之洗禮,既蕩滌人心淨化靈魂也勵志向上。
奧克蘭各區影院毋論大小,聲光效果均属上乘,且座位舒適,觀眾也不顯擁擠,正是觀賞電影之最佳去處,只是所映概為西片,近年本地影院開發華語電影市場,引進大陸片與港片,惜鮮見台灣電影。
本地台商會自二零一一年起舉辦的「奧克蘭台灣電影節」,迄今已三届,以每届不同之主題,引進台灣電影精品,恰正填補此一令人遺憾的真空,并能一解僑胞異鄉娛情之渴,兼得中西文化交流之功。
冀望即將上映的《八二三炮戰》、《一八九五》以及《志氣》等台灣電影,能為我們帶來一次美的巡禮。
以「志氣」為主題的第三届台灣電影節將在本周五於奧克蘭揭幕,謹以此文致賀并預祝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