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世界總是充滿著憂患與苦難。在華人心目中,觀世音被稱為“東方聖母 ” 她是慈悲的化身,代表著善良、仁愛、美麗、公正、幸福,她永遠是弱者的燭光……
據我所知,《蓮》的創作十分艱辛,長達十餘年,數易其稿。作者很想憑藉這一家喻戶曉的題材來寄託人類普遍的悲憫情懷,並希望通過刻畫觀世音的形象來平息自己內心的躁動與不安,來緩解現代人同現實生活的緊張關係,來促使我們的心靈向著一個更為淨化的方向提升,讓平和替代爭鬥,讓寬容泯滅仇恨。
作者是出於自己內心精神需要走近觀世音的,一方面,他不願看到現代人過多地無限地褻瀆自己內心的神聖感,也不願看到人們把神推到與人遠離的位置。所以,他找到了“蓮”,一位流落民間的公主,以農家少女的身份,經歷了人世間所有的悲慘與苦難,卻能勘破生死並轉化為拔苦與樂的實踐,尤其是那些寬容的大愛、溫柔敦厚的情懷,總讓他自己和有機會讀到這部佳作的人激動不已,乃至潸然淚下。
聰明的人,把神人化,愚蠢的人,把人神化。《蓮》並未為二十一世紀造神,《蓮》最傾心的創作動機就是力圖盡最大可能挖掘觀世音的人性因素,所以《蓮》又總是表現出強烈的仁愛化天下,普世價值的心理色彩,既神聖光耀,又親近感人。
在創作時,作者借助民間文學的深厚滋養,選擇了傳統的經典筆法,回避了以往觀世音傳記和涉及觀世音的影視作品普遍採取的非現實手法,回避了那種一貫意義上神的造型,而是讓觀世音——蓮盡可能地彌漫著平常人的氣息。為讓觀世音的形象和藹可親,作者在塑造蓮時,考慮的比較多的就是既要讓人們可以走近她,同時也要讓她來到我們人的生活中,以此達成菩薩也是人的新型命題。
不過,作者在處理這一關係時,非常注意分寸。由於不願意看到在自己的筆下再次出現觀世音被褻瀆,他力圖通過自己的塑造方式來保持觀世音聖潔的地位,來還原自己內心純淨的人文情懷。作品通篇沒有一句抽象的說教,而傳奇故事敍說的字裏行間,卻充滿讓人怦然心動的佛理光芒。
無論我們現代人怎樣將曾經透明潔淨的精神鏡面打破,但是我們內心的精神真實卻不會簡單地被否決。不管客觀現實是多麼嚴峻和無奈,只要我們內心深處還保有那份虔誠,還有一束不息的燭光,還存著一些善念與願心,我們就會翻越千山萬水去尋找那美的生命方向。《蓮》的可貴之處,正在於看似一個宗教意味十足的題材,卻沒有一絲一毫消極出世的思想。
由於現代人一味的過激行為,物欲橫流,道德缺失,不僅宣佈了神的死亡,而且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宣告了人類自身精神的無期徒刑。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蓮》的出現,不僅應該得到應有的關注,而且在人類精神長廊裏,它將是今天乃至明天的啟示錄。
“煩惱即菩提”作者通過《蓮》道出一個平常的真諦:“在人世間,做一有愛心的好人即是菩薩,即是佛,無需舍此他求。”誠如星雲大師所言:“求觀音拜觀音,不如自己做觀音。”應該說,作者在塑造觀音的同時,也在自我修煉。作為作者的老友,翹首以待《蓮》早日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