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長者現象”的社會透視
1.“長者現象”與紐西蘭社會的老齡化趨勢
從社會整體狀況來看,“長者現象”的出現與紐西蘭社會的老齡化趨勢相一致。紐西蘭地處大洋洲,面積27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440多萬,堪稱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當地環境優美,生活舒適,屬於發達國家之列,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第3位,非常適於居住與生活。但在美麗的外表下,紐西蘭也面臨著人口危機,那就是人口老齡化的加速。根據紐西蘭統計局的資料,截止2011年3月31日,紐西蘭人口總數為4,403,000人,人口平均年齡為36.8歲(10年前的平均年齡為34.6歲),其中有72500名老人的年齡超過85歲。就人口比例及增長趨勢而言而言,全國15歲以下人口總數為895,200人,較前年同比微增0.1%;15至39歲年齡組的人口數量為1,503,200人,較前年同比增長0.3%;40至64歲年齡組的人口數量為1,421,900人,較前年同比增長1.2%;65歲以上長者的數量為582,800人,較前年同比增長3.2%。這些資料顯示,紐西蘭不僅高齡人口數量驚人,而且高齡人口的增長速度遠超過年輕人口的增長速度。[i]有此背景,華文文學出現“長者現象”也就不足為奇。
2.“長者現象”與紐西蘭華人移民狀況
從華人移民情況來看,“長者現象”與紐西蘭華人移民的發展及特點密切相關。
首先,“長者現象”是80年代末90年代以來的紐西蘭華人移民潮的一個結果,此次移民潮早期到新的華人移民現已逐漸進入到人生的中老年階段。
紐西蘭歷史上有三次華人移民高潮,一是19世紀末隨淘金潮來到紐西蘭的華人移民,以男性為主;二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難民政策允許婦孺到紐西蘭與親人團聚而產生的華人婦女移民潮;第三次是80年代末90年代至今,此次移民潮的直接起因是紐西蘭於1987年頒佈新移民法案,取消了之前帶有種族傾向的移民政策,向亞裔移民敞開大門,帶來了華人移民的新高潮。
三次華人移民高潮中,直接影響到當前華文文學“長者現象”的是第三次。因為前兩次移民潮為紐西蘭帶來的華人人口有限,而且他們(往往被稱為老移民)早已在此生根發芽,延續到第二、第三甚至更多代華裔了。在紐西蘭這樣以英語為主的國家,第二代及之後的華裔以說英文為主,中文方面能有普通聽說能力已經很難得,用華文寫作就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了。第三次移民潮不同,它為紐西蘭帶來了大量的華人人口,使華人人口數量呈井噴式增長,也為當地華文文學提供了生力軍。資料顯示,直到1986年,紐西蘭的華人人口還不到2萬,但1991年就達到了3萬7千多,2001年達到10萬多人,2006年則近15萬。這一增長趨勢至今仍在延續。
第三次華人移民潮持續至今有20多年,在其早期移民到紐西蘭的華人移民已逐漸步入人生的中老年階段。姑且不論那些當時人近中年或已過中年的投資或技術移民人士(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以比較年輕的留學生群體而論,如今也先後邁過50歲的門檻了。這裡值得注意的一個情況是90年代初從大陸赴紐西蘭的留學生基本都在國內接受過高等教育,到紐西蘭的目的是為了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獲得學位後有的留了下來。多年受教育的經歷決定了他們當時的年齡遠比如今的小留學生大。據當時公派留學到紐西蘭的Lisa Zhang回顧:“1994年耶誕節,我們漢米爾頓的大陸華人學生、學者去露營,來紐的原因100%是公派,男的全部擁有碩士、博士學位元,女的全部大學畢業,多數在讀學位課程”[ii]。Lisa Zhang還向筆者介紹,這些人年齡在25-40之間,大多為35歲左右[iii]。事實上,今天紐西蘭活躍的很多長者作家正是在90年代初期移民到紐西蘭的,如林爽、冼錦燕、穆迅、大衛王、張澤民等,他們在30-40歲的青壯年階段移民到紐西蘭,到現在都已年過半百。他們之前已有寫作,並非從頭至尾都是長者作家,但他們成為“長者作家”的情況則反映出在第三次紐西蘭華人移民高潮初期而至的華人移民已在此生根長大,進入到人生的中老年階段。
其次,“長者現象”反映了近年紐西蘭華人移民中老年人成為主力的情況。
華人素有重視家庭團聚的傳統,不少華人移民到紐西蘭後往往會申請自己的父母一起移民團聚,有的甚至是夫妻雙方父母一起移民。這使老年人在紐西蘭華人移民中佔有很大比例,據報導:2012年成功獲得紐西蘭永久居民身份的中國移民中,近40%年齡已超過50歲。而在其他國家移民中,50歲以上年長者所占的比例平均僅為10.7%。大批老年人的到來也為紐西蘭華文文學提供了新的力量。前述長者作家中,不少正是隨子女移民而來的,如傅金枝、東方客、范士林。
第三,“長者現象”也反映了部分紐西蘭華人的生活狀態。作為發達國家之一,紐西蘭以其優越的環境及教育等因素吸引了很多華人移民,但這裡人口稀少,國內市場小,不象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有大量工作機會,因而不少華人在獲得居留身份後往往選擇將孩子和家人留在紐西蘭接受教育和生活,自己繼續在國內工作,待退休後再到紐西蘭與家人團聚。這樣一來,留在紐西蘭的華人中,老人就占了很大一部分,因為不僅有些移民要到退休後才會真正在此定居,很多家庭留下來照顧孩子的也是老人。如林慧曾便是在90年代移民後便將家人留在紐西蘭,自己在香港和大陸工作,直到近年退休才真正定居紐西蘭。
三.“長者現象”的華文文化生態透視
1.“長者現象”與紐西蘭華文報刊現狀
海外華文文學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華文媒體,尤其是華文報刊。紐西蘭也是如此,在英語為主的社會中,華文報刊的存在為華人社區提供了資訊傳播的管道,也為華文文學提供了難得的發表園地。但是,紐西蘭華文報刊多是以刊登廣告為主的“廣告報”,新聞資訊的內容都不多,文學版面就更加有限了。“長者現象”出現也受到了紐西蘭華人報刊運營方式及生存狀態的影響。
紐西蘭華文報刊以廣告為主導的運營方式與其生存狀態密切相關。
首先,紐西蘭的華人報刊私營化程度高,基本由個人出資創辦,對創辦者而言,必須刊登廣告才能獲得資金來維持報刊的生存與運營。
其次,紐西蘭華人報刊的規模通常都比較小,出資人往往自任社長、總編,集記者、美編、廣告總監等各種職能於一身,除少數影響較大的報刊外,一般報刊都少有專職記者編輯,難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採編工作,廣告就成了主要內容。
第三,紐西蘭的華人報刊以免費方式進行發行,報社不能通過讀者訂閱購買來獲取資金,必須以廣告維持生存。
由於上述種種因素,廣告成為紐西蘭華文報刊生存運營的首要條件,“廣告報”也就成了華文報刊的一大特色。在筆者對目前紐西蘭華人報刊中創辦時間最早,運營時間最長的《華頁》創辦人蘇文德先生的訪問中,他坦陳《華頁》的特色便是“廣告報”。他向筆者展示了一份《華頁》:廣告多的時候,連報紙的題名都被擠到了角落,更談不上為華文文學提供版面了。作家林爽向筆者介紹時也說:早期華文報刊發表作家作品的目的只是為了給報刊“補白”——填補廣告剩下來的空白。
由於以廣告為主,華文報刊對不能為之帶來直接收益的文學作品並不重視,除了部分人士,大部分作家作品在華文報刊上發表都沒有稿費。如前述《中文先驅報》的《三人行》專欄,迄今逾7年,已成為該報的名牌專欄,但三位作家一直沒有稿費。紐華作協在《華頁》的《以文會友》專欄,彙聚了作協各位作者的優秀文章,也沒有稿費。《紐西蘭聯合報》上的中華文化協會專欄也是如此。
沒有稿費,也就沒有以寫作維生的專業作家。比較而言,年輕人首先要應對能提供自身生活條件的工作事務,時間上受限制,長期堅持寫作比較困難。長者作家則多半事業有成,生活有保障,時間較豐裕,客觀上為寫作提供了有利條件,這也促成了“長者現象”的出現。
2.“長者現象”與紐西蘭華文文學的生存狀態
“長者現象”也反映了紐西蘭華文文學的生存狀態:重重困難下的業餘狀態。
前文說過,從文學的生存環境而言,紐西蘭缺少培育華文文學生長的條件和土壤,筆者曾這樣概括:
海外華文文學確實有重重困難,尤其在紐西蘭這樣的英語國家。從作家自身而言,海外能夠用華文寫作的往往是第一代移民,第二代及以後的華人往往都是以英文為主,中文方面能夠有普通的聽說能力已經不錯,寫作就很難談上了。而對第一代移民而言,他們首先要應付的是沉重的生活壓力,是對新環境的適應,在此之外能夠有興趣又有餘力從事寫作的實在不多。從文學的生存環境而言,海外也缺少培育華文文學生長的條件和土壤,以紐西蘭為例,此地的華文報紙均是免費派送,報紙最關心的是怎樣爭取廣告維持生存,作家寫稿往往是無償勞動,不能指望以此謀生,甚至不能指望有收入。從讀者範圍而言,海外華文文學在當地的閱讀群體也很小,如紐西蘭全國只有400萬人口,其中華人人口約18萬,這18萬人中能夠閱讀並有興趣閱讀華文文學的讀者就不多,而願意掏錢購買華文文學作品的就少之又少了。
面對重重困難,紐西蘭華文文學的存在只能是一種業餘狀態,作家必須另有職業才能保障自己生活,寫作是業餘時間做的事。事實上,這也是海外華文文學的普遍狀態。在此種情形下,年長者顯出了他們優勢:一方面他們往往事業有成,生活穩定,不必再象年輕人那樣需要為生存操心。尤其在紐西蘭,65歲以上的長者均有養老金,免去了老年人的後顧之憂;另一方面他們大多兒女已經長大成人,自身也就有了更多的支配時間,尤其已退休者的時間更為充分。這都是促成“長者現象”出現的重要因素。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