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長者現象”的個人文化心態透視
如上所述,紐西蘭整體的人口發展趨勢,華人人口比例,以及當地華文文化生態等種種因素都對華文文學“長者現象”的出現產生了重要影響,但這些都屬於客觀條件,紐西蘭長者作家群體活躍的最重要原因還是在於長者作家自身的創作熱情,這是“長者現象”產生必不可少的主觀條件。那麼,長者作家為何要寫作?寫作對於他們的意義何在也就成了分析“長者現象”應有的題中之義。根據筆者對紐西蘭長者作家的接觸與瞭解,寫作對長者作家的意義大致有以下方面:
第一,寫作是一種習慣,是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紐西蘭不少長者作家在年輕時就養成了寫作的習慣,寫作早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這一習慣延續至今,直到他們成為“長者作家”。這些作家在長期的積累之後,往往已有了豐碩的寫作成果。如前面提到的林爽、南太井蛙、張澤民等作家。林爽自90年代移民紐西蘭後便開始寫作,曾在多家華文報刊開闢專欄,在港臺等地刊物均有文章發表,出版了《展翅奧克蘭》、《雙語兒童詩/林爽漢俳》《林爽散文選集/林爽微型小說選集》等。張澤民,90年代移居紐西蘭,之後不久開始創作,著有詩集《記憶湖之夢》,小說《虎子》等。南太井蛙,曾在斐濟創辦華文報刊《斐濟日報》,2006年後定居紐西蘭後仍寫作不止,已在紐西蘭出版了散文集《路邊的歷史》。
第二,寫作是長者作家對人生的回顧。
長者作家多半具有豐富的人生經歷,這之中種種冷暖自知的悲歡離合影響並成長為了他們的生命。回首往事,他們自然有許多的感慨與感悟,為將這些記憶保存下來,他們選擇了寫作。寫作是他們對人生的回顧,也是他們對人生的記錄。正如南太井蛙所說:“我這樣做,是為了忘卻的記憶,為了在記住昔日苦難種種的同時,感恩自己的幸福,也慨歎自己的生命之舟,仍悠遊地蕩漾在人海的粼粼水波上,它迄今未傾覆沉沒,確是一個難以置信的奇跡。”[i]正因為如此,往事的回顧往往成為長者作家寫作的一個重要內容,舊人、舊事、舊時代,一一進到他們的筆下。
儘管所有長者作家都寫過回憶性文章,仍有一些作家以寫作回顧人生的意識比別人更強烈,他們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和見聞寫作帶傳記性質的長篇小說,對人生的回顧更加豐滿與完整。東方客就是這樣,他解放初期曾在特殊部門工作,後來又從事律師工作,經歷有一定傳奇性,到紐西蘭之後他勤力寫作,以幾乎每年一部的速度出版文集,其內容都來自自己和朋友的人生經歷,如《上海灘女諜》《情的十字架》等。2013年3月,筆者訪問東方客時,他說:“(我寫的)都是我生活熟悉的,我都有生活原型的,很多朋友,知道我經歷的人都看到我的影子,我的足跡,因為我都寫我的戰友,我的親人,我的朋友,一滴一滴的,往日的影子把它記錄下來,這一生當中,他們給過我很多很多,我欠他們很多很多,記錄下來。”此外,劉維雋的《荒漠玫瑰:我的人生故事》寫自己的一生,張澤民的《虎子》寫父輩經歷,都有傳記性質。
第三,寫作是長者作家文化關懷的表達。
考察紐西蘭長者作家的文章,數量最多為時評類,原因何在?因為於他們而言,寫作是一種表達自身關懷的方式。前面說過,紐西蘭的華文寫作屬於義務勞動,難以為作者帶來名利的收穫,這一方面令當地華文文學的發展舉步維艱,另一方面也使作家們的寫作目的較為純粹,作家往往有了“情動於衷而發於外”的迫切需要才會提筆寫作。就海外華文作家而言,這種需要多來自其身處中西兩種文化之間所感受到的衝突、困惑、迷茫與思考。而對長者作家來說,他們在移民前多已形成了成熟的價值觀念,中華文化對他們的影響根深蒂固,移民後西方的價值觀念又為他們提供了新的視角。他們從兩種文化視角出發來思考中西方種種現象,將這些思考行之于文,寫作便成為他們文化關懷的表達。他們以文章表達觀點的興趣更甚於他們精雕細琢文學作品的興趣,自然也就更傾向于時評類文章的寫作。其實,他們中的不少人並不以“作家”自居,只是以寫作來表達自身的觀點與關注。
出於對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國的熱愛,出於對中國文化的熱愛,雖然身居海外,長者作家對中國仍然非常關注,中國發生的重大事件會成為他們寫作時評的共同話題。如對汶川地震、北京水災、莫言獲獎等等,大衛王、傅金枝、立言、穆迅、南太井蛙等長者作家都寫過評論。
除了時評,不少長者作家還經常寫作介紹中國歷史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向紐西蘭社會宣揚中國文化。如《中文先驅報》自2012年6月起開設的每月一次的“文化講壇”專版,由紐西蘭中華文化學會主持,發表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介紹及評論性文章,遊子、林慧曾、傅金枝等長者作家是其主要作者。林慧曾還就中國近現代的種種歷史問題進行研究,出版過《重歸中華》一書。
第四,寫作是長者作家晚年生活的新天地。
紐西蘭的長者作家不少是退休移民後才開始寫作。寫作令他們在海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為他們的晚年生活打開了新天地。他們一生辛勤之後,又在海外耕耘起寫作這塊領地,從文學水準而言雖然比不上國內的專業作家,但以文會友,其樂無窮。不少長者作家都曾提到文友間交流帶給自己的快樂,“交流,訪談,聚會,樂此不疲”[ii]他們還組織社團進行活動,如前面提到的紐西蘭華文文化沙龍、紐西蘭華文作家協會,紐西蘭中華文化學會等,其組織和參與者多是長者作家。
雖然起步較晚,長者作家中有不少熱情足,進步快,正逐漸成為紐西蘭華文文學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如珂珂、傅金枝、范士林等。尤其是珂珂,她出生在北京,在香港完成教育,曾於商場奮戰30餘年,退休後在紐西蘭生活。但退而不休,她彈琴、畫畫,並開始進行文學創作,為提高水準,她還買來大學中文專業的理論教材進行自學。勤奮好學再加上自身豐富的人生閱歷,珂珂的寫作水準提高很快,從開始的散文隨筆到現在的短篇小說,她已逐漸進入到文學的殿堂。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