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镇湖畔的吟咏,彷彿來自西藏的天籁
2013年12月一个艳阳高掛的夏日午后,我和来自西藏的摄影家罗浩先生躺在皇后镇湖边码头的木地板上看天看云,他悠悠出口:「生活,不是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置身于纽西兰仙境般的山水美景中,是怎样的人生阅历让摄影家如此感动? 罗浩先生1964年出生于四川,在拉萨长大,担任随军记者的父亲在他高中时过世,他放弃读书、承继父业搞摄影,也挑起照顾家庭生计的重担。80年代适逢许多艺术家带著思想到西藏来寻找心灵的东西,罗浩从他们身上广泛吸纳激情洋溢的艺术精华,并运用在摄影创作上。1987年进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研习新闻摄影专业,他经常埋首在哲学书堆里,渐渐地对自然与生命有了深刻的感悟。 1989年罗浩参与《请保护我们的地球》活动在珠穆朗玛峰举行的「行为艺术表演」,在登峰大本营第一眼瞧见珠峰,身材魁梧、人称硬汉的罗浩禁不住潸然泪下,他表示,那不是哭泣的泪水,是自己被珠峰彻彻底底地震撼、折服了。这一群艺术家试图用作品追问人们,面对珠峰时应该做些什么?罗浩说:「生死都是赤条条的,我们何不与圣洁的雪山来一次对话,用艺术唤醒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心。」几个艺术家赤身露体,背对镜头、面向珠峰盘腿而坐,画面上半部是高度8844.43公尺、白雪亙古覆盖、世界第一、又称「圣母峰」的「珠穆朗玛峰」。这幅题名《对话》的作品撼动了许多观者的心。 1998年,听闻一群美国人申请前往「雅鲁藏布江」进行漂流,这一条中国名江、藏民族母亲河的漂流岂能让美国人捷足先登?罗浩以发起人之一兼副队长,组成了18个人的「98’中国雅鲁藏布江科学考察漂流队」,他们决心创造一个中国漂流探险史上的里程碑。怀著「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豪情,出发前每人拍了一张半身照带在身上,一旦出事后可以据此确认身份。罗浩自己做了一个墓碑,亲笔写下「1998,中国雅江,罗浩」几个字。天佑这一群血性青年,他们完成了这一次艰难悲壮的探险,罗浩说:「这是一次自己与自己、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的深刻对话。」 除了活跃于西藏的高山、高原、峡谷之外,罗浩长期行走于西藏的牧区、农区与城市之间,他对西藏的家庭妇女具有深刻印象,赞誉、崇敬她们是支撑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并且以摄影向世人展现她们吃苦耐劳、善良勇敢的高大形象。 罗浩目前担任「西藏户外协会」的主席,他也是「西藏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创始人。2010~2011年,他和团队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及周边进行生物影像调查,记录到850多种野生动植物。《雅鲁藏布的眼睛──大峡谷生物多样性观测手册》一书得以问世,罗浩正是这本书的策划人和摄影家之一。 罗浩说:「有一天,如果我的生命走向终结,西藏将是我最好的归宿。我要将一半骨灰撒在雅鲁藏布江,这样子,我人生的圆才能画上完美的句号。」也许,您认为罗浩先生的「诗与远方」在西藏;理解了他的工作与生活之后,我想,他的「诗与远方」在心里、在灵魂的深处。
诗就是你心靈的最远处
本文标题可能出自2010年第16期《读者》的作者之一高晓松,高先生是音乐人兼导演,也是著名脱口秀节目《晓说》的主持人。他在文章中谈及母亲在颐和园的深度解说,从颓败而深蕴的历史里头,他和妹妹体认到世界之辽阔、人生之倏忽和美之永恒。他认为母亲的教诲当中,最真切的一句话是:「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高先生又加了一个註解:「其实诗就是你心灵的最远处。」受到母亲的影响,高先生和妹妹都成了「无房主义者」。他们走遍了世界,没有买过一尺房子,因为他们始终坚信:「诗与远方才是我们的家园。」 「诗与远方」何处寻?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命题,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个地方、一种物质能代表「诗与远方」,它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且和态度、价值观、哲学的论述有关。对照于现实生活中的妥协与无奈,「诗与远方」意味著美好、梦想,甚至是避风港。 对人生没有深刻的感悟,说不出这样的佳句,果真原创者是高晓松先生的母亲,她必定是一位达理且通晓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当然,诗就在她的心中。或许,诗存在于心灵的最远处,缺乏深刻省思和生活阅历的人不容易探触到。
眼前的苟且,也可以是诗和远方
法国诗人Arthur Rimbaud有句名言说:「在富于诗意的梦幻想像中,周遭的生活是多么的平庸而死寂,真正的生活总是在他方。」他方在想像中是诗、是梦、是艺术,但是,一旦他方便成了此方或现实,那些他方的美感也有可能变成现实的另一面──残酷又苟且。 脱离了相对单纯的学生生涯之后,我们在职场或自组家庭的日常生活当中,家庭、工作、孩子教养、亲子关系、人际关系等无尽的琐事或许变成了梦魘,让人烦扰不已。有人勇于承担,有人则困顿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如果我们选择面对,尽量接受眼前的不完美,并且在生活中寻找美感、小小的幸福、点滴的温馨愉悦;更重要的,学习珍惜和感恩。这样的生活是「苟且」吗?我不认为! 英国小说家William Maugham说:「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一切事物自有其意义,眼前您以为的「苟且」,如果找到了意义感,它可以是诗和远方。原来,「苟且」也罢!「诗与远方」也罢!它们都是相对的概念而已。《活在当下(Real Moments)》作者Barbara Angelis指出,全心全意地体验此时此刻,快乐便能自然涌现,不请自来。 「诗」与「远方」两个词的绝妙组合,带给人期待、欢愉的想像空间,它可以激励人面对现实向前行。「生活,不是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虽然有讨论空间,我依然感动于它的意境。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手机版
|